随笔
-
让写作活动呈现人格力量 (作者:周 波)
写下这个题目,笔者会作些猜想,也许能触发爱好写作朋友的一些回忆。 凡从事文章写作的同仁朋友都知道,开始学习写文章时,并没有学过什么“文章做法”才动手的。等到文章写的有点通顺的时候,…
-
寄寓时代责任 体现人文情怀 (作者:周 波)
当下微信写作大军浩浩荡荡,为社会文明助推一把活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増添了一份情怀,可喜可点。 写作活动是在人的意识导引下的自觉行为,也是受时代责任感的驱使。司马迁为什么要写…
-
以独到的艺术美感染读者 ——浅谈散文鲜明艺术色彩(作者: 周 波)
散文是一门艺术,鲜明的艺术美是其重要特点。散文讲究艺术美,是一个宝贵的传统。从先秦散文开始,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推进,其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一…
-
有的放矢 强化微信写作针对性(作者: 周 波)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几天,有位文友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到在微信平台写东西的问题。他说,当下微信平台上发的有些文章,为什么大家烦、不愿意深入看下去,常常让人看了个开头,就立马翻篇了。…
-
多读书多学习修炼底蕴 让文学无愧时代和人民 (作者:周 波)
自电脑、手机、微信普及以来,说整个地球生活换了个天,一点也不为过。有人戏称,“现代人”现在不读书、不学习、不看报了,都在玩游戏、看手机、打“掼蛋”了。 对上述现象,笔者虽不苟同,但…
-
读书,人生最好的通行证 (作者:周 波)
昨天(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鄙人未敢就读书问题妄论,是因为自己越读书就越感到自己无知、浅薄,读书太少了。因此,“世界读书日”过后,说点这方面的拙见吧。 人类社会是一个…
-
选好角度 深入开掘 ——浅议微信写作策略 (作者:周 波)
微信普及,为读者、作者打开了广阔阅读、学习视野,活跃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氛围,但从每天发表的各类文章内容看,新颖、深刻,给人以启迪的内容不多,泛泛而谈的太滥太俗,是美中不足。鄙人认为…
-
为求一字稳 耐得半宵寒 ——浅议诗的修改 (作者:周 波)
每天微信呈现的文稿,估计诗歌占比最高。耐人寻味的好诗很多,但一些很别扭、粗糙泛滥的诗也不少。究其原因,除了草率应景外,在诗的认真修改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不厌改、诗不厌改、字不厌…
-
“闭门觅句”搜枯肠 “出外寻诗”心花放 (作者:周 波)
文学史有记载,宋代诗人陈无己在作诗之前,要先叫家人给他把猫狗赶出门去,连自己的婴儿也要寄托到旁人家里。然后,关起门来,一个人躺着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寻求诗句。黄庭坚曾写诗笑话他,“…
-
培养新颖见识 丰富个性色彩(作者: 周 波)
每天一打开微信,就能见到各路写作大军的风采。有的美文如同琥珀,睿光灼灼;有的如同醇醪,经岁月而回味无穷。这些美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新颖见识、有个性色彩。 马克思说过:要“保持自…
-
务实为本 压仓芳华 ——莲蓬之歌 (作者:周 波)
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民歌《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莲是江南(凡有荷塘都如此)一道特有的风景,采莲是夏日一…
-
群芳之首 千古美谈 ——荷花的故事 (作者:周 波)
一说起荷花,男女老幼没有不喜爱的。荷花,又叫莲花,在古代还被称为芙蓉、菡萏、芙蕖。 关于荷花的这一别名“芙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两位文化名人还打过一场笔仗。他们是赵朴初和郭沫若…
-
呼唤戒尺归来 | 作者 言午
校园暴力一直是社会关注和强烈谴责的恶性事件。 最近媒体连续披露了几起校园暴力的案例,其中尤为严重的是皖北某校14岁的中学生在宿舍被殴致死,引起社会震惊。前不久某地网络…
-
荷叶断想(作者: 周波)
《红楼梦》第四十回有这样一个片段,贾母带着大观园一干人秋游大观园,船行荇叶渚,宝玉嫌水里的破荷叶可恨,怪下人不拔去,宝钗打圆场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
-
新体诗韵律美刍议(作者: 周 波)
我国诗歌创作发展至今,虽然就体裁格式大体为三类,即:新体诗(自由体诗)、旧体诗和民歌体诗。但是,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仍然是诗歌在形式表达方面的共同要求。在此,主要说说新体诗…
-
浅谈文章写作的表达(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以来,写文章的朋友越来越多,一些好文章给读者的审美愉悦不言而喻。但笔者发现,也有一些文章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读起来很别扭,有一种很不爽、不顺畅的感觉。其原因,我认为是表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