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章写作的表达(作者: 周 波)

浅谈文章写作的表达(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以来,写文章的朋友越来越多,一些好文章给读者的审美愉悦不言而喻。但笔者发现,也有一些文章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读起来很别扭,有一种很不爽、不顺畅的感觉。其原因,我认为是表达方面的问题作梗。

表达是文章制作的关键一环,是将经过周密构思移植于作者头脑中的客观事物(事象、物象、感情、观念),用书面语言完整恰切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如果说“构思”是文章从思想到形式的谋划于心的总体设计,那么,表达则是将这个总体设计付诸实施,变“蓝图”为“工程”。

表达的工具是语言。写作就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宣事明理、表情达意的活动。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写作运用的就是书面语言,能否运用书面语言恰切地陈述事件、描绘事物、塑造形象,不仅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写作能力的标志,也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

一个多少尝到点写作甘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想通的不一定能说通,说通了的又不一定能写通。尽管写出来的东西比原先想到东西其生动性和丰富性要逊色得多,但文章总是以写出来的为准。

要表达好,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语言素养,増强遣词造句能力。据有关专家统计,汉字大约六万多个,《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多。但在写作时,大部分汉字都用不着,常用的汉字只有三千个左右。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提高语言素养就是要大量地掌握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积累和掌握词语,并不是要人们去背字典,其主要途径应该是:第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向活人学“活语”。正如秦牧在《语林采英》中所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用一些概括性很大的字眼去表现事物的。例如,讲出钱买东西,并不总是用一个“买”字,“买一斤猪肉”、“买一只金戒指”,也可以说“割一斤猪肉”、“打一只金戒指”,因此,他认为“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第二,向古今中外文章大家的“语言作品”学习语言。这跟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并不矛盾,因为任何文章大家的“语言作品”都从当时当地的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还要从语法、修辞、逻辑三个方面提高造句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精确、凝炼。韩愈说过:“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在韩愈看来,文章的语言应该是精而又精。这个“精”包含“精确”和“凝炼”的两重意思。所谓精确,就是要求作者善于从那些在意义、声音、色彩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近义词中挑选出最贴切、恰当的词语来表现一个特定的形象、感情和事物。

最后,在表达时注意和谐、畅达。除了遣词用语的准确、生动、形象外,文章的语言还要讲究通篇和谐一致,一句一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全篇的文气一贯畅通。总之,文章的语言表达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要仔细推敲,认真对待,否则,就会因“一字之失”而使全句为之蹉跎。这是所有写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窘状,而是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