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意味深长 光景常新 ——浅议边塞诗人王昌龄 :周 波
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研读《中国文学史》,说边塞诗成就最高的多指高适和岑参。其实,还有王昌龄也值得关注。他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新的创…
-
2022年高考作文随想 (作者: 陈文华)
高考第一天江苏、山东等地的高考材作文题摘录于下: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
-
忧时悯乱象 感叹身世中 ——杜牧诗歌艺术特色浅议(作者: 周 波)
说起晚唐诗人杜牧,文人们都不陌生。晚唐时期,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局面下,势力日益衰微,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此种形势,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也有不同反映。杜牧恰逢其时,他在忧时悯乱、…
-
传记文学树立标杆 散文发展承先启后 ——浅谈《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周 波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尽管封建统治阶级把司马迁看成是离经叛道的人物,把《史记》看成是“谤书”,但都不能阻止《史记》的…
-
安全月话安全( 作者: 陈景胜)
今年六月是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在安全月里话安全,很有必要! 说安全,道安全,安全幸福紧相连。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让我们珍惜生命,注重安全。安全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安…
-
陶渊明的“田园”魅力 :周 波
翻开中国文学史,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影响引人注目,他的田园诗曾经轰动古今文坛。其艺术影响同样十分广泛。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 陶渊明…
-
读读《诗经》 何为诗人: 周 波
微信的普及,让诗人也多了起来。毫不夸张说,你每天只要看微信,就能见到众多诗人登场。目不转睛,难以辨出,到底谁是真正的诗人? 无论是研究中国历史,还是探讨中国文学史,好像有个通行说法…
-
怀土忆宾鸿 、思亲恋故乡 ——古典文学中雁意象刍议 (作者:周 波)
凡爱好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作者、读者,都不会否认“雁”在传统抒情文学中出现的次数之频繁,不会否认“雁”文化情韵的浓郁丰富。 作为农业民族安土重迁的天性,中国古人永恒的情愫之一是怀乡恋…
-
钱 (作者 :李国庆)
有人说谈钱有点俗,这是对钱的一种歪曲和误解。 钱是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都是以物易物。常用石头,陶器,贝壳,玉珠去交换需要的马,牛,羊,工具等。…
-
下功夫精读书 提高文化素养: 周 波
一般来说,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可阔大眼界。一种是精读,増加知识厚度。一个人要提高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必须精读几本书。 朱熹与学生谈读书的方法,常使用“味”,说:“读…
-
微信写作体会点滴(作者: 周 波)
“5G”生活让世界很精彩,由此带动微信平台也很活跃。群、圈很多,某人某天未发声,就有人在群里叫了,“怎么几天不冒泡,还潜水呀?”于是,微信平台写作就大显身手了。鄙人感到,微信平台写…
-
《读破金瓶梅》面世时的几个第一 (作者:徐景洲)
我看到的《读破金瓶梅》的第一本样书,是女儿放寒假时在浙江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那儿拿来的。如果邮寄,要到春节之后。作者的心情就这样,总想早一天看到自己的书,不看到实实在在的书,总觉得出…
-
“豪言壮语”改变不了文章格局 ——浅议写作创造阅读和欣赏的“大众”(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以来,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就是作者非常在乎自己文章发表的点击率(阅读人数)。鄙人认为,这“点击率”成为不少作者的误区。有的作者经常为自己文章“点击率”高而眉飞色舞。其实,…
-
学会微笑 ( 作者: 陈景胜)
微笑,是一种放开心胸畅游的方法;微笑,是一样给人放心满意的证明;微笑,是一个古往今来传颂绝色的容颜。世界精神卫生组织从1948年起就将每年的5月8日确定为世界微笑日,这是唯一一个庆…
-
别具幽默的“掌声”(作者: 周 波)
这人世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掌声。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掌声的含意复杂而又深奥。 不管哪一级别,开一个会议,除了茶水不可或缺外,最不可缺的,应该是数掌声了。讲话、发言者越精彩,掌声就越热…
-
“豪言壮语”改变不了文章格局 ——浅议写作创造阅读和欣赏的“大众”(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以来,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就是作者非常在乎自己文章发表的点击率(阅读人数)。鄙人认为,这“点击率”成为不少作者的误区。有的作者经常为自己文章“点击率”高而眉飞色舞。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