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觅句”搜枯肠 “出外寻诗”心花放 (作者:周 波)

“闭门觅句”搜枯肠 “出外寻诗”心花放 (作者:周 波)

文学史有记载,宋代诗人陈无己在作诗之前,要先叫家人给他把猫狗赶出门去,连自己的婴儿也要寄托到旁人家里。然后,关起门来,一个人躺着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寻求诗句。黄庭坚曾写诗笑话他,“闭门觅句陈无己”。

李贺和李清照则是采取另一种寻诗方法。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建康(南京)的时候,每逢天下大雪,她就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循城远览以寻诗。一旦得到一句诗,就邀她的丈夫赓和。

李贺比李清照更进一步。他不光是下雪天外出,晴天也出去。平时他经常骑着毛驴,背上一个口袋,到外面去,遇到什么生活素材,有了什么感受,就随手写下来投入口袋里,傍晚归来,吃过饭、点上灯,把一天之所得从袋中取出,完成诗的创作。

倘若是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生活素材,关起门来精心构思,当然是可以的,但象陈无己那样没有在积累素材上下功夫,光是“闭门觅句”,那就是“闭门造车”了。而李贺的“出外寻诗”,同充满生机的客观世界接触,从生活的源泉里汲取养料,由现实生活激发自己的诗情画意,往往会很自然地产生出好诗来,比之“闭门觅句”显然要好得多。

还有现代画家傅抱石等一批知名画派,游览名山大川画的一些画,有山有水,有房舍,内容不一,画的优美度也不一,然而,普遍给人一个强烈印象:清新脱俗。这些画,都是画家们“出外”的结果。

特别是当下进入5G时代,各种科技手段都备的情况下,更需强调“出外寻诗”,而不可“闭门觅句”。因为文学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永远是生活。这个道理,陈无己不懂得,李贺、李清照也不一定懂得。而且,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即使懂得,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长期地深入基层、熟悉群众。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自觉地接触生活,出外寻诗已经难能可贵了。

当今微信很普及。不管你是在微信上写作,还是纸质在案上创作,“出外寻诗”应该是唯一法宝。我们还是应该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精典名言:“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如果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长期下去,那末,走马观花或下马观花式地到群众中走一走,到生活中看一看,也是获益匪浅的。如此作为,比“闭门觅句”、“闭门造车”要好得多。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