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下功夫精读书 提高文化素养: 周 波
一般来说,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可阔大眼界。一种是精读,増加知识厚度。一个人要提高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必须精读几本书。 朱熹与学生谈读书的方法,常使用“味”,说:“读…
-
微信写作体会点滴(作者: 周 波)
“5G”生活让世界很精彩,由此带动微信平台也很活跃。群、圈很多,某人某天未发声,就有人在群里叫了,“怎么几天不冒泡,还潜水呀?”于是,微信平台写作就大显身手了。鄙人感到,微信平台写…
-
《读破金瓶梅》面世时的几个第一 (作者:徐景洲)
我看到的《读破金瓶梅》的第一本样书,是女儿放寒假时在浙江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那儿拿来的。如果邮寄,要到春节之后。作者的心情就这样,总想早一天看到自己的书,不看到实实在在的书,总觉得出…
-
“豪言壮语”改变不了文章格局 ——浅议写作创造阅读和欣赏的“大众”(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以来,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就是作者非常在乎自己文章发表的点击率(阅读人数)。鄙人认为,这“点击率”成为不少作者的误区。有的作者经常为自己文章“点击率”高而眉飞色舞。其实,…
-
学会微笑 ( 作者: 陈景胜)
微笑,是一种放开心胸畅游的方法;微笑,是一样给人放心满意的证明;微笑,是一个古往今来传颂绝色的容颜。世界精神卫生组织从1948年起就将每年的5月8日确定为世界微笑日,这是唯一一个庆…
-
别具幽默的“掌声”(作者: 周 波)
这人世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掌声。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掌声的含意复杂而又深奥。 不管哪一级别,开一个会议,除了茶水不可或缺外,最不可缺的,应该是数掌声了。讲话、发言者越精彩,掌声就越热…
-
“豪言壮语”改变不了文章格局 ——浅议写作创造阅读和欣赏的“大众”(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以来,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就是作者非常在乎自己文章发表的点击率(阅读人数)。鄙人认为,这“点击率”成为不少作者的误区。有的作者经常为自己文章“点击率”高而眉飞色舞。其实,…
-
让写作活动呈现人格力量 (作者:周 波)
写下这个题目,笔者会作些猜想,也许能触发爱好写作朋友的一些回忆。 凡从事文章写作的同仁朋友都知道,开始学习写文章时,并没有学过什么“文章做法”才动手的。等到文章写的有点通顺的时候,…
-
寄寓时代责任 体现人文情怀 (作者:周 波)
当下微信写作大军浩浩荡荡,为社会文明助推一把活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増添了一份情怀,可喜可点。 写作活动是在人的意识导引下的自觉行为,也是受时代责任感的驱使。司马迁为什么要写…
-
以独到的艺术美感染读者 ——浅谈散文鲜明艺术色彩(作者: 周 波)
散文是一门艺术,鲜明的艺术美是其重要特点。散文讲究艺术美,是一个宝贵的传统。从先秦散文开始,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推进,其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一…
-
有的放矢 强化微信写作针对性(作者: 周 波)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几天,有位文友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到在微信平台写东西的问题。他说,当下微信平台上发的有些文章,为什么大家烦、不愿意深入看下去,常常让人看了个开头,就立马翻篇了。…
-
多读书多学习修炼底蕴 让文学无愧时代和人民 (作者:周 波)
自电脑、手机、微信普及以来,说整个地球生活换了个天,一点也不为过。有人戏称,“现代人”现在不读书、不学习、不看报了,都在玩游戏、看手机、打“掼蛋”了。 对上述现象,笔者虽不苟同,但…
-
读书,人生最好的通行证 (作者:周 波)
昨天(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鄙人未敢就读书问题妄论,是因为自己越读书就越感到自己无知、浅薄,读书太少了。因此,“世界读书日”过后,说点这方面的拙见吧。 人类社会是一个…
-
选好角度 深入开掘 ——浅议微信写作策略 (作者:周 波)
微信普及,为读者、作者打开了广阔阅读、学习视野,活跃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氛围,但从每天发表的各类文章内容看,新颖、深刻,给人以启迪的内容不多,泛泛而谈的太滥太俗,是美中不足。鄙人认为…
-
为求一字稳 耐得半宵寒 ——浅议诗的修改 (作者:周 波)
每天微信呈现的文稿,估计诗歌占比最高。耐人寻味的好诗很多,但一些很别扭、粗糙泛滥的诗也不少。究其原因,除了草率应景外,在诗的认真修改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不厌改、诗不厌改、字不厌…
-
“闭门觅句”搜枯肠 “出外寻诗”心花放 (作者:周 波)
文学史有记载,宋代诗人陈无己在作诗之前,要先叫家人给他把猫狗赶出门去,连自己的婴儿也要寄托到旁人家里。然后,关起门来,一个人躺着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寻求诗句。黄庭坚曾写诗笑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