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鄙人未敢就读书问题妄论,是因为自己越读书就越感到自己无知、浅薄,读书太少了。因此,“世界读书日”过后,说点这方面的拙见吧。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人们常将此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就似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大家的礼物,好似一种交班的嘱托。
书籍是人们认识世界,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可以看作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但真正大的世界是书籍,它是平衡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一个人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
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了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古语云“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像毛主席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山,面对腥风血雨坚信必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老人家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
今天,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然得到过前人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一点礼物(痕迹)。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需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当年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读书的分量,其实也可理解为做人的分量。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可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这才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证,永不过期。
评论列表(1条)
说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