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戒尺归来 | 作者 言午

校园暴力一直是社会关注和强烈谴责的恶性事件。       
最近媒体连续披露了几起校园暴力的案例,其中尤为严重的是皖北某校14岁的中学生在宿舍被殴致死,引起社会震惊。前不久某地网络流传的视频中,再现了四个年龄不大的女学生,在学校操场、教室角落等处,轮流围殴辱骂一个无助的女学生。在现场附近有四、五个男孩子嘻嘻哈哈地用手机拍照。他们个个手持手机,衣冠不整、披头散发,有的耳后夹着香烟,有的动作娴熟地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点燃口叼的香烟,喷吐烟圈,极像社会上的小混混。这些涉案的未成年人,视法律为儿戏,视他人生命如草芥,在花一样的年龄里却无所顾忌地干着伤害他人的坏事,实在令人痛心!
被欺凌的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是痛苦的,精神伤害是长远的。一群人欺负一个人的心理阴影,受害者心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无疑会影响她的一生。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肇事者是未成年人,就轻易原谅他们,或者仅仅对其家长教育几句、处分几个教师就不了了之。这不仅对受害方是不公平的,而且也贻害了违法的学生。他们虽然有未成年人的身份,但却是结伙行凶的施暴者,必须让违法犯罪的主体得到应有的惩罚。未满十四周岁,并非违法乱纪的借口。否则,就是纵容或放任他们滑向更深的泥潭。纵观社会上个别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多是从最初的错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和矫正开始的!
校园霸凌绝非个别学校的偶然事件。其多数起源于小事,演变的形式多种多样,轻则语言或网信攻击,给他人正常学习生活造成困扰,重则人身侵害,团伙作案,甚至触犯刑法。
校园内出现霸凌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违法乱纪的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德育工作抓得不严,再次是社会不良媒体的熏染和黑恶行为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部分青少年对是非的认知判断能力不足却有时自以为是,“人领不走,鬼领乱转。”对限制自己不正确言行的规矩,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只有三者的教育的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为和青少年长时间接触的家长,是教育下一代的第一责任人,其言行应该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子不教,父之过。”要正确地管教、约束自己孩子的言行,既不能简单行事非打即骂,也不能娇惯纵容。一个信口开河攻击学校正当教育的人(当然不包括善意提出建议的人),一个处处护短、动辄跑到学校闹事的家长,能有几个孩子成才的?难怪有人说,“一个胡作非为的学生,必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家长!”此话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经验证明,二者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
   家庭教育缺失的另一群体是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约有大约900万人左右。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多数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或者寄宿于学校,如何教育这些青少年懂法守法、如何正确地用法律保护自己,都是需要有关方亟待重视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从网络视频可见,那个学校硬件设施不差,偌大的操场、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但是学生行为失范,多次在校内不同场所对同一个女学生欺辱,足以反映该校教育管理工作漏洞较多。这种恶性校园霸凌事件,一般不会发生在学校常规管理严谨或生源素质较好的学校。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该敢于担当、履职尽责。如果学校教师对各种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学校的校风只会越来越差。对肆意扰乱学校教学秩序的个别人疏于管教,对应该享有安定教学环境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怕出事,怕顽劣学生将来报复或个别家长闹事,甚至将教师视为弱势群体,怎么能去恪尽职守?一个跪着的教师,永远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育部2021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了教师对违纪违规学生的教育惩戒权,各校应建立健全教育惩戒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支持教师大胆履行职责,合理使用教育惩戒权,实事求是地处理“校闹”事件,万万不能忽视教育的合法权益去满足个别人不合理的要求。
全社会应该支持学校和教师对个别顽劣者的严管严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指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教育。”工读学校是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公安部门和共青团组织配合举办的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机构。目前,全国不少地方仍在举办,效果良好。对极个别品行顽劣、屡教不改的人,只有通过强化认知阶段,才能达到自觉转化阶段。学校的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无数个案证明,适度的惩戒教育,对促进个体的转化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止未成年人走上歪门邪道,是对他们的最大保护!
加强法制教育,杜绝校园霸凌现象是全社会的期待。要让青少年学生明确守法和违法的界限,知道违法的危害及后果,使其真正懂法、自觉地守法。学校教育中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普法教育、“青少年模拟法庭”教育,配置法制教育的副校长等,要坚持下去、推陈出新。希望社会有关机构和媒体、家长和学校,都要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弘扬尊师重教的价值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呼唤戒尺归来 | 作者 言午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