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到视角观察 别具一格篇章 ——马淑宝同志散文写作印象 :周 波

独到视角观察 别具一格篇章 ——马淑宝同志散文写作印象 :周 波

马淑宝同志步入文坛较晚。退休前,他是水利、建设工程方面的技术干部,是邳州乡贤重要人才。几十年来,邳州大小河流、桥涵治理,留下过他的身影,特别是老城区运河高架桥建设,有过他重要贡献。丰富的阅历、经验,扎实的工作经历,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厚实的源泉积累。

他为人厚道,稳健务实。刚开始写作时他很谦虚好学,经常向一些文友、老师请教,勤奋爬格子,笔耕不辍。微信普及后,他的散文习作经常发表在网络平台,好评如潮。短短两三年,发表散文超过十万字,令人刮目相看。鄙人习好,也爱舞文弄墨,是他散文忠实的读者。阅其文稿,感觉有以下几点印象:

一、独到视角观察。读他的散文,会让你感到其心胸鼓荡着美的求新意识,总能在其作品中找到他独特的落墨点。例如,他在《龙湖里的秋雨晚荷》有一个片段,让你阅后特别惊呀。文中写道:“秋雨中,想起离家不远有片湖,湖面曲折蜿蜒,不足百亩。一条小河临湖而过,与湖相通……湖边一簇簇菖蒲,一拨拨芦苇,被雨淋得无精打采,立在浅水里。最抢眼的,当属那大片的荷了。硕大的荷叶,相互簇拥,随风翻卷,精神十足。碧荷叶丛中,偶尔夹杂着边缘已卷曲枯黄了的荷叶,远远看去,像是玉雕艺人给玉盘加了一道金镶玉的工艺。荷叶间稀落点缀着点红、点墨,那是晚秋的莲花和成熟的莲蓬。”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秋雨中晚荷的美丽姿态,用独特的视角传递给读者。通过选择最优的角度,创造美妙的意境,其文自然有了新意,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美、人间的美。

二、讲究文字美感。散文的雅洁、凝炼,全靠语言文字美的表达。在马淑宝同志发表的散文中,你找不到多余的废话,他在写作时,就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毫不吝啬地刪掉。

他的散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很善于把自己的发现浓缩在短小、精美的形式中传递出来,用美的文字、美的信息,以求得读者在审美愉悦中的共鸣共振。如,他在《父亲的瓜园》篇中写道:“夏的酷暑,骄阳似火,常能看到父亲在瓜园里光着膀子,任凭灼热的骄阳炙烤着,身上滚动着汗珠,后背上胳膊上起满了水泡,水泡破了,在黝黑的皮肤上留下一圈落一圈的白色脱皮。”此段描写很细腻,文字朴实无华,却把父子情写得刻骨铭心。马淑宝同志步入文坛虽晚,但他对文字打磨很用心,他的有份量的篇章,都是在心里经过长期酝酿的,写出之后,又经过认真的修改、反复推敲才定稿。很有点杜甫所说的那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三、强化生活理趣。阅读马淑宝同志的散文,我能判断出他的写作,不凭直观,不是有了就写,也不是信笔写去,随兴而至,写到哪里算哪里,而是注意在文中尽量増加生活理趣,尽量通过对事物、人物外形的描绘,再深入捕捉描写对象的内涵,从而给读者留下对物、对人的理性思考和理趣欣赏。

如,他在写《难忘四十年前水利工地上的师傅们》有一段描写铁匠老冯头的特写,这样写道:“老冯头生活很简单,就是爱喝一口。那会儿,工地上没有拌合机、振捣器,浇捣工的钢钎钢铲等,都是他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收工了,天黑了,已精疲力尽的他,回到工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装着八五酒(当地八毛五一斤的散酒)的塑料桶从床底下提出来,倒满一白瓷碗,往铺板上一坐,就着上顿吃剩的水煮花生米、咸疙瘩丝,就开始滋滋地喝起来了……”此段叙述很实在,没有半点夸张和修饰的词汇,然而,通过对铁匠老冯头喝酒神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到,老冯头这个人物形象很符合生活逻辑,很有人性味。情有致,理有趣,谓之美。在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很经过了一番理性的掂量和过滤的。如此,写出来的篇章肯定是好看的,肯定是有价值的。

马淑宝同志的散文写作,还在不断奋进和探索中,他的步履是笃定而扎实的,特别是不迷乱、不浮躁,这尤给我们从事写作的文友朋友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