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写作的“无技巧”境界: 周 波

浅议写作的“无技巧”境界: 周 波

俗话说得好:“大巧若朴”、“至巧近拙”,实际上是指技巧的高度圆熟。“朴”与“拙”,是技巧进入出神点化、烂熟于心的“化”境,而表露出来的质朴。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语如白话,却自然清新,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技巧美,是艺术的归真返朴。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丽词丽句,却字字血泪,也是归真返朴的美。
凡是优秀的文章家,只有到达“无技巧”境界,才会有“无技巧”质朴,形成自己的风格成熟,其作品才会通体皆朴。
文章家和作家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质朴不是简单粗疏,不是缺少技巧,而是难以把握的高难度的技巧艺术。质朴是美的至极,是技巧的简练成熟、点化传神而显示出来的丰采。苏轼在《与侄简书》中说:“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绚烂之极则归于自然平易,归于匠心的质朴。

“无技巧”境界,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当然也不是不费多少功夫和力气就能企及的目标。学习技巧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写作艺术只要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在写作实践中潜心学习、融会贯通,注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功夫到处,处处是法”,就一定能够到达“无技巧”的境界。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