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魅力 :周 波

陶渊明的“田园”魅力 :周 波
翻开中国文学史,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影响引人注目,他的田园诗曾经轰动古今文坛。其艺术影响同样十分广泛。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呼唤,像一声声催促,一声声责问,一声声鞭策。他本人早年为了家里的生计,做过几次小官,但只要能勉强过日子,就辞职回家。他家里有菊花、有东篱,又看得到南山。

陶渊明家里人不少,完全靠种田,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最要命的是,回家三年以后,一场大火把他们家烧得干干净净,一度使他陷入深深的贫困之中。

季羡林先生生前曾说过,他毕生的座右铭就是陶渊明的一首诗。那首诗只是最朴素的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朴素,是对一切色彩的洗涤,因此也是中华文明在当时的一种最佳归结。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美,因循自然,欣赏自然,服从自然,投向自然。他本人,也因自然而净化了自我,领悟了生命。

在古代文坛,陶渊明也算得上是大艺术家,他在深入地体验过生命哲学以后,就从自己的院子里跳了出来,跳到了桃花源。田园是陶渊明的“此岸理想”,桃花源则是他的“彼岸理想”。田园很容易被实际生活的艰难所摧毁,因此,陶渊明想要建造一个永恒的世界。这个世界对现实世界具有一种宁静的批判性,批判改朝换代的历史,批判战乱不断的天地,批判刻意营造的规矩,批判所有违背自然的社会形态。但是,他又把这些批判完成得那么美丽,那么令人神往。

陶渊明正是为了防止人们对桃花源作出过于现实化、地理化、景观化的低俗理解,因此特地安排了一个深刻的结尾。

当渔人离开桃花源的时候,桃花源人请他不要告诉别人。他出来的时候,还在路上做了一些记号,结果再回头就找不到了,彻底迷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但结尾漂亮,整篇文章都特别优美。

中国的超世理想,是由这么干净的文学笔调写出来的,因此不符合西方的学术规范,不被很多学者承认。其实,即使在古代中国,陶渊明也被承认得很晚。陶渊明的作品一直非常寂寞,甚至到了唐代还是这样。直到中国历史终于拐入雅致的宋代,大家才开始重新发现陶渊明。

最诚挚的发现者是苏东坡,他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而诗质而实绮,癯而实庾,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认为陶渊明超过了李白和杜甫,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见,不由让人一震。苏东坡晚年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苏东坡不仅佩服陶的文字,而且佩服陶的气节。从此以后,人们越来越喜爱陶渊明。当然,这和后来的时势变化有关。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会更加思念田园和桃花源。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