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为了那年那月这块布——记邳州市蓝印花布第四代传承人王如坤(作者:陈景胜)
偶然的机会,我和周波、刘波涛、李修运,应文友谭丰华邀请去邳州岔河良壁采风,参观了蓝印花布传承人王如坤的农耕博物馆和蓝印花布印染作坊,并在1400余年的大槐树前和蓝印花布印染作坊门前…
-
生命之重——阿萌的奇美人生(作者:徐景洲)
对于阿萌,我曾在随笔《一个普通的下午》中这样写道: “午睡醒来,打开电脑,为网友达利之魂编电子杂志的个人作品专辑。 “刚满22岁的他,却有着同龄人极少有的人生经历,也有着一般人极少…
-
写作让耄耋之年焕发青春(作者 王以太)
走进房间,一眼就认出了身材高大的徐增仁老师,宽厚的微笑着,一点也不像他说的84岁,朗朗的谈笑,奕奕的精神,敏捷的思路,有力的握手,与年轻人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能认出,缘自几天前看了…
-
【百姓传奇】瘸六 | 小说 王新年
生产队的瓜地,一直是我们最心醉的地方。尤其是想起那面得噎人的”老妈哼”、清脆芳香的”十道杠”、甘甜似蜜的”京北̶…
-
【人生初旅】我与军人的亲密接触 | 散文 顾春雷
那是一九九三年的九月,我刚刚从一所农村中学考入离家三十里的县城里的一所省立师范学校。这是一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中等师范学校。在当时由于农村教师的稀缺和人们对工作相对稳…
-
【醒世恒言】谁与你同行 | 随笔 周波
写下这个题目,不用猜,你会想到可能与官员有关。由此,想到了大家都熟知的谚语“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5G”已普及的当下,有人可能认为再说这“老话题”没有多大意思了。…
-
1977年的故乡元宵节 | 散文 刘家鸿
1977年,商品经济还相当落后,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缺。人们的文化生活更是贫乏,远不如现在繁荣丰富。那会一年也只有一次狂欢的机会,所以对于节日特别隆重。人们对于节日更是期盼,特别是我…
-
豆汁(粥)“嫁”油条,绝配 ( 作者:刘波涛)
说也奇怪,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定性,谁与谁搭配融洽默契,这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这不,在我长时间生活观察、尝试、一年复一年经验总结中,脱颖而出的莫属豆汁混油条,真是绝配,不离不弃相伴…
-
北漂姥爷徐景洲,带娃很快乐(作者 王平)
徐景洲祖籍山东郯城,出生于江苏邳州,现为北漂姥爷一名。可能因为做过教师、编辑,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十分儒雅。而当你看到一张合影中,约摸一岁的小外孙女趴在操场上往前看,远处的他双腿劈开…
-
我的战友张振德 | 作者王以太
偶翻朋友圈,《文化佳园》“朝花夕拾”,正议论和寻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邳州柳琴戏《六月六》的作者。大书法家、曾在文化馆工作过的朱廷九先生似乎肯定的说,是县文化馆的大胡子张振德。我的眼睛…
-
行 走 苏 北 (作者:颜培华)
生长在苏北、爱恋着苏北、颂扬着苏北。 我曾在苏北低矮的茅草房里、昏暗的煤油灯下描绘着我的梦想,我曾在苏北放牧的牛背上、耕种的地头边速写着我的追求…… 终于有一天,县上的一位老师看着…
-
虎年迎新春 精心护病人( 作者: 陈文华)
昆山市中医院外四科在顾建伟主任的领导下,护理部蔡护士长率领护士全体人员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围绕着以病人为中心,始终把对病人的关怀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有重点地进行一次大型查房活动。…
-
我的爷爷和姥爷 (作者:阿萌)
(一) 爷爷离开我已经14年了,他的照片一直在我枕边,那是他年轻时的样子,虽是一身戎装,却显得不是那么英姿飒爽,面容透着些稚嫩和羞涩。也许,当时好些年轻的战士,面对照相机镜头时都是…
-
元宵浪漫情人节(作者:刘家鸿 )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其他的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庆祝欢聚的,而元宵节,则是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 正月是元月,古人称夜为”…
-
我的丑脚(作者:流淌指尖)
每次洗脚的时候,我都仔细端详我的脚:宽大的脚掌很肥厚,长长的脚趾上顶着厚厚的老茧,样子确实很丑。 记得小时候,每次洗脚时,奶奶总是取笑我:“看你的脚像熊掌一样!”,虽然是一句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