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姥爷徐景洲,带娃很快乐(作者 王平) 2022-02-22 11:53 • 散文 • 阅读 4058 徐景洲祖籍山东郯城,出生于江苏邳州,现为北漂姥爷一名。可能因为做过教师、编辑,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十分儒雅。而当你看到一张合影中,约摸一岁的小外孙女趴在操场上往前看,远处的他双腿劈开,高高跳起时,又会生出另一份印象:这位“姥”爷,一点也不“老”。 带娃,妙趣横生 徐姥爷不老,因为他带娃有无数的点子。 这第一件要说的就是——写打油诗。 徐姥爷工作时写过散文,出过书,但是对于写诗,那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怎么想起写诗,徐姥爷说这源于三年前闺女生娃时。 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因为生产中大出血,女儿三次输血,每次家属签字,他手打颤、眼含泪。但是女儿却很坚强,坚持顺产,最终“凯旋携婴还”。 这段经历让徐姥爷很触动,他想写下来,但是带娃又没有大块的时间,于是就想到了短小而概括性强的诗。外孙女芃芃刚出生的时候,徐姥爷告诉女儿他打算给芃芃写100首育儿诗,女儿不信。但是在芃芃一周岁生日前,徐姥爷写到了108首。 这里面有姥爷的得意:左手轻轻托后背,右手稳稳奶瓶拿。姥爷花甲操旧业,三十年前好奶爸。 有调侃:寸觉睡即醒,寸奶时时要。像猫一天乖,像狗一天闹。 更有快乐:听罢儿歌听故事,翻身起卧游戏教。左摇右晃咯咯笑,立正稍息做体操。抱怀跳个交谊舞,拉手动感迪士高。 对于徐姥爷一家来说,这些打油诗或许并不多么精美,但每一首都是他们共同的记忆。更有创意的是,徐姥爷还和老伴儿一起将这些诗排好版,配上女婿平时给外孙女拍的照片,做成了一本书,在芃芃一周岁那天作为生日礼物送出。 此外,陪芃芃玩橡皮泥时,徐姥爷会突发奇想,用大块橡皮泥做成脸谱戴在脸上,逗得芃芃大乐,指着他说:淘气姥爷!看到桑树发出油绿新叶,想到自己上小学时教室门口那株整天攀爬的大桑树,又萌生新意——何不带娃养蚕!于是网购来全套养蚕物件,爷孙俩专职养蚕。可以说,跟外孙女在一起时,他不是姥爷,他是比外孙女还有孩子气的老顽童,也正是因此,芃芃总是玩得畅快满足,而他也感受到了久违的童年之乐。 徐姥爷不老,因为他带娃不“瞎带”。 虽然曾经当过老师,但是徐姥爷却说,带娃不能光靠老经验。他和老伴儿买了很多育儿书,边学边用。偶尔与女儿、女婿有育儿方面的分歧时,徐姥爷就会多方求证,谁的理论正确就听谁的。 比如让孩子读什么书。一开始对于女儿买的很多绘本,徐姥爷压根看不上眼,“一大页纸上就一幅简单的画,有的整页就是一个黑圆点!有什么看头!”但是孩子愿意看,他也凑堆和孩子一起研究,慢慢地,他惊奇地发现这些绘本里不少设置是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的,很科学,于是他立刻接受了这种“新鲜玩意儿”,如今他还会反过来给女儿推荐一些他看到的优秀绘本。 这样一个快乐的、心态开放的姥爷,谁不爱?所以当徐姥爷和老伴儿回老家过年时,芃芃会爬上姥爷的小床,落寞地把小脸贴在姥爷的床铺上问:“姥爷,你在吗?”得不到答复,娃举起小手默默抹泪。 北漂,宛如新生 含饴弄孙固然可乐,但是离开家乡北漂真的不会寂寞吗?如果你要问徐姥爷这个问题,他会告诉你:不,没空寂寞。 北京的家里,半夜三更也常看到徐姥爷忙碌的身影。他在录《红楼梦》不同版本异文赏析的视频讲座。录完编好以后,他会将讲座发布到多个网络自媒体号上去,供喜欢的人浏览。尽管这项工作带不来什么收益,但于他来说有意义、有趣味,所以总是兴致盎然。 他会事先架起绿色幕布和专业摄像机,摆好无线话筒,然后穿上特地买来的中式服装,端坐在幕布前,将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侃侃道来。为什么是绿色幕布?那是他从视频编辑书上学来的“抠像”技术,简单来说,在专业软件里可以将这绿色幕布变换成任意的背景。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但在徐姥爷看来一点也不,不管是看起来对老年人多么“不友好”的高科技,只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感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无穷乐趣。 3年来,徐姥爷旨在分享个人研究、北漂育儿故事的自媒体号“大洲文苑”已经有了3.6万的粉丝。在他的“示范”下,老伴儿也不甘落后,办起了自己的平台“兰阿姨育儿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与社会有了更广泛的接触,自感精神空间更大了。而要分享的目标也常督促着他们要把生活过得更精彩。 新技术他们要学习,同时那些有味道的历史文化,他们也不愿意落下。 大北京虽然没有家乡味,但它有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前沿文化,这太合徐姥爷的口味了。来京后,他们每周都要去各大展览馆参观,这既是给外孙女最直观的艺术教育,也丰富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徐姥爷说:“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充实了,也就不会有空虚孤独的感觉了,在孩子家的生活也就安心了。” 所以尽管北漂带娃,身体很累,也会想家,但当徐姥爷评价起这三年的日子时,还是用了“新生”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词。他说,在北京两年,也不会比在老家20多天见的熟人多,喝的酒多,说的话多。但是,在老家一辈子,都不会看到那么多国家与世界级的美术展览与戏剧音乐演出,而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是极致体验,更不用说潜心读与写,简直是人生最美最多的精神收获期。 这种好生活难吗?姑且学徐姥爷来一句打油诗吧:若要兴味随处有,莫将老字挂心头。 本文原刊于《老干部之家》杂志 63岁的徐景洲祖籍山东郯城,出生于江苏邳州,现为北漂姥爷一名。可能因为做过教师、编辑,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十分儒雅。而当你看到一张合影中,约摸一岁的小外孙女趴在操场上往前看,远处的他双腿劈开,高高跳起时,又会生出另一份印象:这位“姥”爷,一点也不“老”。 带娃,妙趣横生 徐姥爷不老,因为他带娃有无数的点子。 这第一件要说的就是——写打油诗。 徐姥爷工作时写过散文,出过书,但是对于写诗,那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怎么想起写诗,徐姥爷说这源于三年前闺女生娃时。 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因为生产中大出血,女儿三次输血,每次家属签字,他手打颤、眼含泪。但是女儿却很坚强,坚持顺产,最终“凯旋携婴还”。 这段经历让徐姥爷很触动,他想写下来,但是带娃又没有大块的时间,于是就想到了短小而概括性强的诗。外孙女芃芃刚出生的时候,徐姥爷告诉女儿他打算给芃芃写100首育儿诗,女儿不信。但是在芃芃一周岁生日前,徐姥爷写到了108首。 这里面有姥爷的得意:左手轻轻托后背,右手稳稳奶瓶拿。姥爷花甲操旧业,三十年前好奶爸。 有调侃:寸觉睡即醒,寸奶时时要。像猫一天乖,像狗一天闹。 更有快乐:听罢儿歌听故事,翻身起卧游戏教。左摇右晃咯咯笑,立正稍息做体操。抱怀跳个交谊舞,拉手动感迪士高。 对于徐姥爷一家来说,这些打油诗或许并不多么精美,但每一首都是他们共同的记忆。更有创意的是,徐姥爷还和老伴儿一起将这些诗排好版,配上女婿平时给外孙女拍的照片,做成了一本书,在芃芃一周岁那天作为生日礼物送出。 此外,陪芃芃玩橡皮泥时,徐姥爷会突发奇想,用大块橡皮泥做成脸谱戴在脸上,逗得芃芃大乐,指着他说:淘气姥爷!看到桑树发出油绿新叶,想到自己上小学时教室门口那株整天攀爬的大桑树,又萌生新意——何不带娃养蚕!于是网购来全套养蚕物件,爷孙俩专职养蚕。可以说,跟外孙女在一起时,他不是姥爷,他是比外孙女还有孩子气的老顽童,也正是因此,芃芃总是玩得畅快满足,而他也感受到了久违的童年之乐。 徐姥爷不老,因为他带娃不“瞎带”。 虽然曾经当过老师,但是徐姥爷却说,带娃不能光靠老经验。他和老伴儿买了很多育儿书,边学边用。偶尔与女儿、女婿有育儿方面的分歧时,徐姥爷就会多方求证,谁的理论正确就听谁的。 比如让孩子读什么书。一开始对于女儿买的很多绘本,徐姥爷压根看不上眼,“一大页纸上就一幅简单的画,有的整页就是一个黑圆点!有什么看头!”但是孩子愿意看,他也凑堆和孩子一起研究,慢慢地,他惊奇地发现这些绘本里不少设置是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的,很科学,于是他立刻接受了这种“新鲜玩意儿”,如今他还会反过来给女儿推荐一些他看到的优秀绘本。 这样一个快乐的、心态开放的姥爷,谁不爱?所以当徐姥爷和老伴儿回老家过年时,芃芃会爬上姥爷的小床,落寞地把小脸贴在姥爷的床铺上问:“姥爷,你在吗?”得不到答复,娃举起小手默默抹泪。 北漂,宛如新生 含饴弄孙固然可乐,但是离开家乡北漂真的不会寂寞吗?如果你要问徐姥爷这个问题,他会告诉你:不,没空寂寞。 北京的家里,半夜三更也常看到徐姥爷忙碌的身影。他在录《红楼梦》不同版本异文赏析的视频讲座。录完编好以后,他会将讲座发布到多个网络自媒体号上去,供喜欢的人浏览。尽管这项工作带不来什么收益,但于他来说有意义、有趣味,所以总是兴致盎然。 他会事先架起绿色幕布和专业摄像机,摆好无线话筒,然后穿上特地买来的中式服装,端坐在幕布前,将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侃侃道来。为什么是绿色幕布?那是他从视频编辑书上学来的“抠像”技术,简单来说,在专业软件里可以将这绿色幕布变换成任意的背景。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但在徐姥爷看来一点也不,不管是看起来对老年人多么“不友好”的高科技,只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感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无穷乐趣。 3年来,徐姥爷旨在分享个人研究、北漂育儿故事的自媒体号“大洲文苑”已经有了3.6万的粉丝。在他的“示范”下,老伴儿也不甘落后,办起了自己的平台“兰阿姨育儿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与社会有了更广泛的接触,自感精神空间更大了。而要分享的目标也常督促着他们要把生活过得更精彩。 新技术他们要学习,同时那些有味道的历史文化,他们也不愿意落下。 大北京虽然没有家乡味,但它有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前沿文化,这太合徐姥爷的口味了。来京后,他们每周都要去各大展览馆参观,这既是给外孙女最直观的艺术教育,也丰富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徐姥爷说:“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充实了,也就不会有空虚孤独的感觉了,在孩子家的生活也就安心了。” 所以尽管北漂带娃,身体很累,也会想家,但当徐姥爷评价起这三年的日子时,还是用了“新生”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词。他说,在北京两年,也不会比在老家20多天见的熟人多,喝的酒多,说的话多。但是,在老家一辈子,都不会看到那么多国家与世界级的美术展览与戏剧音乐演出,而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是极致体验,更不用说潜心读与写,简直是人生最美最多的精神收获期。 这种好生活难吗?姑且学徐姥爷来一句打油诗吧:若要兴味随处有,莫将老字挂心头。 本文原刊于《老干部之家》杂志 赞 (3)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春到桃花岛 (作者:黄立杰) 2024-03-18 “梦想”是一支歌:文/ 周 波 2023-11-20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