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喝酒 :文/黄海昇
酒这个东西不错,我国白酒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酒文化也最为繁盛。共同爱喝几口的叫酒友,嗜酒成性的叫酒徒。 我不善饮酒,酒这东西对我如鸡肋,可有可无。一直以来对酒没什么好印象,总认为…
-
家乡的老盐豆 (作者 ;陈文华)
在上世纪,在我们北方农村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家庭主妇都会制作一种家常菜——盐豆。盐豆,俗称老盐豆,又叫臭盐豆。 我家也不例外。母亲制作的干盐豆尤其好吃,可称得上当时我们家餐桌上的美味…
-
开心的一天(作者:黄兴洲)
2022年11月17日早,邳州文化研究会组织了一次“赴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一日游的活动,旅游大巴车停在邳州市老市政府南门外,约定早上六点半出发,同车出游的共53人,其中老年大学书法…
-
那年春天宁静的河(作者:潘俊潼)
炉火煨着一锅暖融融的鱼汤,咕嘟咕嘟冒起乳白的泡,袅袅炊烟中,两双温柔的眼眸静静凝视着我,透过岁月的沟壑与风霜,我仿佛透过他们,看到另两位老人。 尘封在时光深处的烂漫往事,一缕缕悄然…
-
访农民书法家卢春业老师 (作者:黄海昇)
今天小雨霏霏,天较冷,临近中午,驱车跟文友宋兄、李姐一起拜访本地知名农民书法家卢春业老师。卢老师住在经济开发区左西社区西首,见到卢老师时,他非常高兴,满脸笑容,声音洪亮。我们被他热…
-
炽热乡情 大家风范——程树榛先生访问记 (作者:徐景洲)
2016年5月19日一大早,我们去拜访原《人民文学》主编程树榛先生。 程老与夫人郭晓岚女士在家门口迎候我们。虽然程老已年过八旬,但身材伟岸高大,声音宏亮沉稳,慈眉善目,待人随和,一…
-
关于袜子的记忆 (作者:马其亚)
我最早记忆中的袜子,是娘说的“洋袜手扶洋胰子”中的洋袜。本家姐姐出嫁,娘买了这三样给她填箱。我见过那双洋袜子,薄薄的,浅肉色。这三样是母亲把攒了好多天的鸡蛋拿街上卖了,再去供销社百…
-
剪出幸福新生活
剪纸是我人生的一大梦想,早在年轻时,看着别人用一把剪刀随手剪出的花样,心里特别羡慕,恨不得也能剪出来,可是,我没有那个天份,也没有遇到这方面的老师,于是就把这个梦想藏了起来。 偶然…
-
霜叶红于二月花——游红枫森林公园 (作者:杨玲)
金秋十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紫千红迎国庆,片片红叶舞秋风,美丽中国到处五彩斑斓,是旅游欣赏霜叶的最佳时机。令不少读者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的身边有一个美丽的景区,距离老城区仅二十…
-
老咸菜的味道 (作者:黄兴洲)
我说的黑咸菜疙瘩,你吃过吗?那可是咱乡下几百上千年的农家一宝。 至今还有人说:“嘿,六十年的老咸菜——有点味!” 有一次和朋友在饭店喝酒,酒桌上了四个口味小盘:一盘臭豆腐卤,三小块…
-
夜过冰河 (作者:刘企华)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夫妻俩在邳县合沟中学(今划归新沂市)工作。期间,学校经常派我去县里开会,或者安排我出差办事,来去必须过大沂河,路途十分困难。最危险的一次是夜里从冰上过大沂河。 …
-
夫妻树(作者 : 刘朋超)
小区一隅的土岗坡上不知何时从何地移栽过来一颗古槐,说是古槐,其实树龄也不过七八十年这个样子。树形也没啥特别之处。一根生两枝,两枝差不多粗细,且相距很近,虽经沧桑却依旧生长旺盛。曲折…
-
童年遛冰乐 (作者:马淑宝)
六十年前的冬天,天气比如今冷得多。每年三九天,老家的大小河塘都会被厚厚的冰冻封得严严实实。“三九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此时的鸭子也失去了戏水空间。 老家的庄台周围汪塘很多,…
-
高产作家赵晓文 (作者:庄洪志)
(图为知名作家赵晓文) 初识赵晓文,是在微信一个文学交流群里。大家都喜欢文学,于是就聚到了一起。因为文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不曾谋面。而我能熟识赵晓文,一是因为他不用笔名,都用自己…
-
梧桐细语 (作者 : 刘朋超)
“沙沙,沙沙……”是什么声音在耳边响个不停?这声音是那么的舒缓而又轻柔,像母亲轻拂熟睡中的婴儿哼唱的摇篮曲;又似缕缕春风吹过静静的湖面,使之泛起微微的涟漪轻…
-
邳州,有我与“方志”的未了情!(作者:张法民)
2020年春节过后,我受聘于邳州市史志办公室从事邳州市《乡镇概览》的组稿编撰工作。大约两个星期之后。领导要我写一些有关“地情”方面的稿子发给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