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三条沟的前世今生 (作者:张德才)
相传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沙埠街住着一吴姓大户人家,男主人因冬天出生,父母给其起名吴冬来,夫人姓孙,育有三女。长女叫小花,次女叫小香,小女儿聪明伶俐起名叫小久。家有田地二十…
-
领稿费 (作者:林友侨)
接到一个不冷不热很职业的电话通知,让我带上身份证,去邮政所领一笔来自广州的汇款。我问能不能将汇款单送来,她答现在不送汇款单了。我只好开着车,往邮政所跑一趟。 这是个很小的乡镇邮政营…
-
在板桥的春词里游临涣 (清华中学初一(16)班、 彭馨媛)
春风,春暖, 春日,春长, 春山苍苍,春水漾漾。 春荫萌,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 三月的一天,一路感受着郑板桥《春词》的我们,到了春游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历史古镇——临涣镇。 听着小…
-
四代人牵挂, 七十五年寻亲——迟到的采访 (作者:王以太)
也许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或许受淮海战役血与火的革命洗礼,邳州人对革命军人、牺牲烈士以及他们的亲属,有着一种虔诚的模拜和天然的敬重,我想这就是邳州人的特殊情怀吧。从这次接待…
-
又是牡丹花开时: 文/徐敬军
“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似乎在说只有牡丹才有资格,对春做出总结。更甚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云京城”。 当年长安城,万千车马,蜂拥外出赏牡丹的情景。 然而今天的牡…
-
樱花雨 :文/徐敬军
这几天:姑苏城外工业园,清明细雨下不完,四月六号下午才止,为逝去的亲人,处在一个深深地怀念之中。城里城外的樱花为之泪眼婆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
运河纤夫 (作者:王以太)
写下这个文题,就就想起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画面。在这幅不朽的画作里,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伏尔加河上一组奋力拉纤前行的纤夫形像,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不畏风暴、忍辱负重的顽强奋斗精神,突…
-
唯有牡丹真国色 ( 作者:陈景胜)
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早在汉代,牡丹就被誉为“百花之王”。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唐代诗…
-
酒逢知己 :文/徐敬军
杨柳靑青三月天,白发归乡心似箭,空屋残壁春风泣,绿山草青又一年。 三月末回老家扫墓。与分别多年不见的发小相见,德举,久河我们相聚在久河侄子,小燕的饭店。他俩是我莫逆之交。 我与石家…
-
我那会手艺的爷爷( 作者:曹坤莉)
我的爷爷在我心里不是一般人,是位会“手艺”的人!他自小学艺,有手艺傍身,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他脾气厉害,对儿子们严厉,但对孙辈们慈爱。他恪守规矩刻板守旧,我认为和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
-
1947年父亲爬火车去谋生 (作者:王春普)
解放前的国统区的天是灰灰的。 那个岁月的穷苦人家都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衣食极度贫寒。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萌生个想法外出做点小生意,又不知做什么是好。苦闷之时,本庄表姥爷姜孟春伸出橄榄枝…
-
百年传承,瞬间绽放 —— 记非物质文化技艺打铁花传承人曹桂传老师傅(作者: 解广通)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因那时还没有电,更谈不上什么看电视,玩手机喽。所以像听喇叭匠子、大槐树下听大鼓,正月十五放滴滴籽,沟上崖放花把……的场景,都留在深深的记忆里。特别那打铁花的场景,…
-
在南京坐地铁 :文/黄海生
我是一月底(农历正月初八)来到南京谋生计。来到的第二天上午就乘了一次地铁,当时因时间紧,心里又装着事儿,来去匆匆,无暇顾及周围环境。所以,对坐地铁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今天则不同上…
-
鸡鸣古寺看樱花: 文/黄海生
听说,南京鸡鸣寺前有一条樱花大道,每逢阳春三月,多品种樱花争奇斗艳,相继开放。 我乘3号线地铁从江宁到玄武区古鸡鸣寺,出站后傻了眼,今天来赏樱花的人多如采花期的蜜蜂,大都是在校大学…
-
怀念我的奶奶(作者:顾遵亚)
我的奶奶于2009年1月26日去世,享年100岁。有二个玄孙,一个玄孙女,享五世同堂之乐。奶奶生前尊老爱幼、纯朴、善良,高风亮节。称得上是贤妻良母。我还可以自豪地说:“她老人家在我…
-
军大衣情结 (作者: 周建义)
都说京城已经远去的这个冬天比往年冷,初春料峭寒。可是对于我,似乎没有那么严重,而且感觉尚没有以往的冰凉,等闲之中已迎来春的温暖。究其原因,我是加强了自我防护,而这些又得益于内弟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