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岳阳楼记》一代名臣的足迹(作者: 周 波)
人们熟知的《岳阳楼记》,已经成为独特的历史遗产,无容置疑。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它有无尽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它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官,怎样写文章。 做人…
-
“表决权”与“一锤定音”(作者:周 波)
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集体研究的一个关键程序,就是把酝酿成熟的重大问题,提到领导班子中付诸表决,每个班子成员有同等的一票表决权,少数服从多数。 然而…
-
海棠雨 :文/徐敬军
近几天,催眠在海棠雨中,春雨不断,海棠盛开,给人无限相思,无限喜爱。美人梨花雨,世人皆知,但海棠雨更动人情怀。多少文人骚客为海棠写过万千留世文章,多少历代诗人为海棠写下不巧诗句,有…
-
“警车开道”的悲哀 (作者:周 波)
最近,翻看一本《新闻集锦》文集,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一影视明星出现在某大都市街头,为购买一套别墅,其所到之处,有警车开道。读罢新闻,悲从中来。在人们的印象中,警车开道是为了保证一些重…
-
“西湖”送给你的美丽(作者: 周 波)
去杭州旅游,人们都有一个共识,不游西湖,杭州就是白来。 有人形容,如果说西湖像一坛美酒,那白堤和苏堤就是酒坛上的两只提手,如此两只手,提起了西湖的春花秋月,提起了西湖的世事沧桑。千…
-
“人大代表”代表的“民意” (作者:周 波)
每年一次的“两会”,特别引人关注。会还未开,就有媒体报道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两会”。这也充分表明,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地位、素质有多么重要。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听听不同声音 尊重不同意见 (作者:周 波)
现实生活中,常常见一些有趣现象让人费解。比如,有一些从外表看,是“富民工程”,投入了巨资,最后的结果落得“劳民伤财”,甚至后人还要帮助“还债”,如此后果,老百姓怨声载道那是必然的。…
-
从生活中升华境界 (作者:周 波)
与朋友们小聚,闲谈过人生境界问题。有时虽发生争论,但理越辩越明。通过争论,添阅历、长学问。其实,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 境界是一种主动状态。修炼到一定程度,是一个自由王国,是一种艺术…
-
广结善缘 赢得衷心爱戴 (作者:周 波)
广结善缘,小到日常生活,大至国家治理,其作用不可低估。所以,许多杰出伟人、包括对社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志士仁人,都会广结善缘,不搞小圈子。如宋庆龄、何香凝、鲁迅、周恩来、陈毅、郭沫若…
-
不可忘却的追问(作者: 周 波)
与朋友在一起相聚,曾聊过一个有趣话题。说有的人刚吃了几天好饭,就不知自己姓啥名谁?意在讽刺一些小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雄态”。 由此,联想起2009年8月中国作协的一件往…
-
“学术腐败”与“道德良知” (作者:周 波)
在当下中国,无孔不入的官本位,已经越过了社会道德良知能够承受的底线,其最糟糕表现是浸淫与攻略神圣的学术领域,将校园一方净土也染上污垢。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个…
-
享受享受“老年”如何(作者: 周 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时此刻,没有伤惋,也没有无奈,不管古今人们对此如何解释,黄昏至少是一种壮美。 你不去欣赏或不会欣赏,不等于那美景不在。所以要“享受老年”。 老年是人生…
-
“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掸去浮尘我看严嵩(作者:冯艳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是这样,看人也是如此!评价一个人,在己方可能是完美无缺,永标青史;而在敌对的彼方,则可能会一无是处,遗臭万年。因此,《周易·系辞上》曰“仁者…
-
做官与“为文” (作者:周 波)
在历史上,做官与作文并不矛盾,乃至有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一面。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惟一出路就是走仕途,就是做官。只有做了官,才能利用权力的杠杆,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
-
“碧水蓝天”与“人文心态” (作者:周 波)
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每有大型活动,有关部门在宣传、迎检等环节上的说法、做法,常给市民传达某些误导信息。例如,类似“创造优美环境,迎接某某检查”一类的标语口号屡见不鲜;又如,为了迎检…
-
“公民素质”与“文化认同” (作者:周 波)
前不久,几位文友相聚,其中一位文友说起“共和国是什么”的问题,而另一位文化却说“这是政治学家考虑、研究的问题,普通公民用不着关心、知道。”此说法,让其他几位文友心情有些沉重。 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