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
-
巧手绘人生 (作者:刘波涛)
七十多岁老艺人王英先女士,几十年如一日,用她勤劳灵巧的双手,绘出美丽的民间生活图画,剪出丰富多彩艺术感极强的剪纸作品,她制作的香包工艺奇特品种繁多。 付出总有回报,她的众多艺术作品…
-
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一】(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有一种戏曲叫拉魂腔,有一位戏曲表演家叫李兴亚。拉魂腔,使淮海地区几代人因之着迷;李兴亚,让故乡人60年为之喝彩。拉魂腔因李兴亚而光揚,而精彩;李兴亚为拉魂腔而痴迷,终生不懈。 天道…
-
石荣光先生荣获华港书院文化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称号
石荣光先生简介: 石荣光,金石堂主人,1948年12月8日出生,自幼爱好美术,擅长人物画,现为徐州市美术家会员,邳州市书协会员,一级美术师。 下面是石先生部分作品:
-
用非遗作品传递“抗疫”力量——记邳州农民泥塑大师刘洪海 (作者 :陈景胜)
在江苏邳州北部邢楼镇沙庄村有一个名声在外捏泥塑的老人,他叫刘洪海。是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的泥塑作品,多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生活场景为题材,作品表现的生动形象,人物栩…
-
剪纸新秀铸辉煌——记邳州邢楼大固小学教师蔡香婷 (作者:陈景胜)
9月22日上午,邳州市应急管理局王锐科长开着车带着我和张列,以及电视台鲁瑞宝、郭家良两位记者,到邢楼采访。慕名采访了一位泥塑大师刘洪海和一位剪纸艺人蔡香婷。蔡香婷,江苏徐州人,20…
-
鲁迅为何要说“不灭汉字,中华必亡”(作者: 徐景洲)
如果现在有人说“不灭汉字,中华必亡”,那一定被人视为胡说八道的痴人疯话。若是学者,也一定会被视为全民公敌,民族罪人。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已成为全民共识,皮之不附,毛之焉存?没有汉…
-
在绘画中磨炼人生——记邳州农民画家周聪(作者:陈景胜)
2017年10 月 25 日上午 9 时许,我和张士伦、葛兰慕名来到新河镇文化站。在镇文化站周聪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作品,有书法、有农民画,房子西边靠窗户处放着一张…
-
徐州香包项目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佰侠(作者:郭锐)
李佰侠,女,1961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圩镇申庄村,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幼热爱民间艺术。在成年后又拜邳州绣花鞋省级传承人张桂英为师,并在师傅苦心指导和栽培下,技艺有了…
-
老县长李清溪绿化马陵山的故事(作者 :张元栋)
沂沭两岸添华光,马陵山麓正气张。 这是李清溪1990年春重游旧地马陵山写下的诗句。 1949年9月,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去。36岁的李清溪听从组织安排,解衣卸甲,从上海军管会调到新安县…
-
自学成才的石荣光 (作者:黄兴洲)
石荣光,一九四八年生,一九六五年邳城中学初中毕业,后又就读于陈楼农高中,文革后期为生活所迫习画作,练一手过硬画工。 曾在村里担任过文艺宣传队队长,带一班人自编自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
翰墨情缘——记邳州农民书法家赵百传(作者: 陈景胜)
赵百传,男,1965年11月出生,邳州市书法协会会员,也是今古传奇传媒集团速读杂志社邳州联络站会员。他非常喜欢书法,省吃俭用买字帖临摹,20多年来他没有接受任何的专业指导,都是靠自…
-
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杨华诗歌“佳句”工夫刍议(作者:周波)
最近,阅读邳州市作协副主席杨华同志的自选诗,颇生感慨。诗中显著特色,是杨华同志在炼句(佳句)方面下足了工夫。以诗集首篇《在深夜想起爱情》为例,佳句点睛,全诗神采飞扬。诗开头这样写道…
-
雕塑家陈天的日记:在邳州创办美术工艺厂的日子
1976年左右在邳县,右一为陈天 陈天(1…
-
邳州四户有位电影明星,名叫吴玉华 (作者:张学文)
提起吴玉华大家对她也许并不陌生,要说她是我们四户镇的人,大家一定会感到很惊讶,在这里我要向广大读者讲讲关于她的一些故事。吴玉华是电影大明星,她曾多次在电影和电视屏幕上与广大观众见面…
-
缅怀朱永奎老师丨或许,他只是去了一个离《红楼梦》更近的世界(作者 :陈奕通)
3月2日上午10点多,在朋友圈忽然看到朱永奎老师逝世的噩耗。 既不敢相信,又感到突然,正向朋友求证,古代小说研究等网站也发布了消息,才不得不接受。 与朱老师相识是2014年,他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