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记忆 (作者:李敬亚)

逃荒_360百科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一九四八年初秋。因为兄弟姐妹六个,母亲也没记清我的出生日子,就知道我姐比我大八岁。姐说,她记得我出生那天上午,她在北湖地里摘绿豆,邻居人到田里喊她,才赶紧跑回家。姐还说,就知道那天天气晴朗。这样推算,我是出生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即将爆发的前夕。

我家离碾庄只有十几里路,可以说我出生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也是新中国诞生前的黎明时刻,因为不久便迎来了祖国的旭日东升、朝霞满天、普天同庆。

一九五二年春天,因为家乡才解放不久,百废待兴。青黄不接,村子里家家都闹饥荒,穷得吃不上饭。父母亲带着二哥敬华和我去河南开封逃荒要饭,同去的还有大姑家的大表哥周本顺及表嫂刘氏和孩子,可能还有其他人,记不太清了。听说,当时父亲挑两个腊条筐,一头是简单行李衣物,另一头是我坐在筐里。因为那时我才不满四周岁,二哥比我大四岁跟着走,跟着跑。家里留下上年纪的奶奶和大哥及姐姐,大哥已在芦岗学堂上学,姐姐和奶奶做伴在家。去开封逃荒要饭,是沿途乞讨,还是中途坐了火车,我都全然不知了。

到了开封府后,我依稀有两点印象。

一是住在一个城外废弃的土窑洞里,洞里地方较宽敞,一片黑暗,白天夜晚都点煤油灯。进门的中间有一大土柱子没有挖通,后来,我想这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吧。我脑子里的方向是住在开封城西北角,窑洞没有挡门。在洞门东北角不远处有蓝球场,常有当兵的在打球,估计是部队的一个小营房。球场西南角放有几个水桶,是倒剩饭剩莱和脏水用的,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于是,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在早早地瞅着,一旦有人倒剩饭剩菜就赶忙带上碗盆,几下子就给全部抢了个净光。对我们要饭的来说,它是最好的东西,因为里边有点油水。每次捡回来,父母亲都先叫我吃,当然都是凉饭凉菜凉汤水。平时,父亲带着二哥上城里去讨饭,遇到搬运或出力的小活也能挣点小零钱。只要手里有点钱,就常买两块烧饼给我和母亲吃。因为我小不能跑远路,母亲每天早起领着我在近处乞讨。

第二点印象是冬天了,天气很冷。我穿得很单薄,脚上穿着单鞋没有袜子,冻得直打哆嗦。母亲手领着我,经常是走了好几家门都不开。有一次,有家开门了,我和娘进去后,主妇人给了一勺热汤和一小块凉馒头。主人看我很冷,便找出她们家孩子的旧棉鞋和一顶旧棉帽子给我,随即穿上戴上,立刻感到身子暖和多了。离开这家好心人后,在巷子转弯处我捡到一张小纸币,紧紧攥在小手里,走了好远,到了没人处,我小声对母亲说,娘,俺拾到钱了!母亲随即停下来,坐在路边,把我揽在怀里,娘的热泪滴在我幼小的脸上。当时太小,根本不懂娘为什么哭了,长大后才体会到,母亲是因艰难而流泪,更为小儿子这么小就过早懂事而流泪。
点滴的印象就是我人生最早的记忆。不知道为什么?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七十年后反倒越来越清晰,无法抹去。

听父亲说过,在开封要饭一年多时间,因为大哥写信去,说奶奶有病很重,不能行走了,生活不能自理。姐姐还小,不能完全照顾奶奶。至于如何回家的,什么时间到家的,我一点记忆都没有。

流年似水。一九九二年初夏时节,我在岱山乡政府财政所长的任上,领导安排我去四川成都去接野馬牌水利监察車。同去的有司机耿儒青和水利局老李,我们一行三人。回来时是开车回来的,翻越了八百里秦岭,山路险绝,当时的情景是胆颤心惊,提心吊胆,一点也不过。我真实地体会到了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境。
在返回途中,路过开封城里时,我对司机耿儒青和老李说,小时我在这里要过饭,想看看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俩都高兴地答应了。只不过,时代变迁,岁月滄桑,哪里还有点滴儿时的印象,只不过是一种心中的慰籍,我也只是想唤回童年回忆罢了。

开封在我心中,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最美的城市,更是一座善良的城市。因为,她曾给过我满满的温暖,不止是一顶旧棉帽,一块凉馒头。

(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海
    听海 2023-10-17 17:19

    城市印象越来越少了痕迹,心中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

  • 李文祥
    李文祥 2023-07-11 12:26

    文章朴实无华,没有渲染之笔更显得深入人心,一顶旧毡帽和一块凉馒头突出主题,文笔精准到位,佳作欣赏!回味无穷。

  • 李敬亚
    李敬亚 2023-07-10 17:59

    十分感谢邳州文化网,刋登我这篇小小的拙文。让我有喜出望外的高兴。本人从未投过稿,全靠谭中非好友和诸位朋友帮忙,推送到邳州文化网这个平台上。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