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却花落他乡 (作者:于克南)

明代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却花落他乡 (作者:于克南)

徐州文庙的故事(一)

明初,徐州文庙由知州文景宗移建城东北,占地面积不小,东至城下路,西至养济院,南至徐州卫,北至永福仓。建筑规模中规中矩,大成殿东西列两庑,前为庙门,门外东为名臣祠,西为乡贤祠,再往前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有石桥跨其上,桥东西为碑亭,庙后为蹑云亭。棂星门左为启圣祠,又左为应璧楼祠,后为讲书楼。
讲书楼在嘉靖年间改为“及第楼”,“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即考中状元、榜眼和探花。
据同治本《徐州府志》记载,徐州明代学子中没有考取状元的,那这个“及第楼”是怎么来的?
明嘉靖年间,徐州文庙确实培养了一名状元和一名榜眼。
曾任国子监学正的杨和,来到徐州工作,家人也随之来到徐州生活,三个孩子都在文庙上学,老二杨维聪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考取状元,老大杨维杰在嘉靖五年(1526年)考取榜眼。查《畿辅通志》,杨维聪和杨维杰两人名单在列,且明确记载杨维聪为正德辛已科状元。

明代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却花落他乡 (作者:于克南)

《畿辅通志》

之后,翰林院修撰龚用卿、河南道监察御史苏祐、南京提学御史闻人诠三位朝廷官员分别撰文夸赞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和一名榜眼。其中龚用卿所写兄弟俩是徐州培养的进士及第当然可靠,因为嘉靖五年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是龚用卿、杨维杰、欧阳衢,龚用卿和杨维杰他们两人一个是状元,一个是榜眼,彼此熟悉,来往密切。

明代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却花落他乡 (作者:于克南)

《弇山堂别集》

嘉靖十三年(1534年),分管徐州学政的闻人诠和徐州兵备副使宋圭商议后将徐州文庙讲书楼改名为“及第楼”。此事被明嘉靖《徐州志》记载:“顺天府固安县杨维杰、维聪兄弟从其父讲习于徐州文庙,后相继进士及第,改称及第楼以励徐士问学。”

明代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却花落他乡 (作者:于克南)

嘉靖《徐州志》

嘉靖二十六年(1547)《徐州志》成书时,编篡者对兄弟俩是不是徐州籍进士进行了摸底,发现杨维杰和杨维聪虽然是在徐州培养出来的却没有以徐州籍报名参加殿试,是以顺天府固安县籍报名参加的,因此这两顶桂冠还真不能落在徐州头上,所以《徐州志》对龚用卿、苏祐、闻人诠三人的判断做了一个中肯的总结:“皆不果立”,即都不成立的意思。《畿辅通志》对杨维杰和杨维聪兄弟俩进士及第有详细记载,“杨维聪。字达甫,固安人,正德中廷试第一,授修撰,迁右中允,因议大礼廷杖出为山西副使,累迁太仆寺卿,弟维杰廷试第二,累官左庶子。”
固安县,明代属顺天府,今属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北京南。

明代徐州出了一名状元却花落他乡 (作者:于克南)

《畿辅通志》

杨维聪夺得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武宗实录》后,升为太子中允。嘉靖三年,赶上了“左顺门事件”,嘉靖皇帝朱厚熜以死相逼,非要追认父亲朱祐杬为皇帝,要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遭到群臣反对,以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为首的二百二十余名官员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主意,震怒之下的朱厚熜将为首的八人全部逮捕、下诏狱,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后来又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多达十六人。左顺门事件之后,那些反对派的官员纷纷闭嘴,历时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杨维聪血气方刚,参与了这次力谏,被廷杖,贬为地方官,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杨维聪勇敢无畏,敢作敢为有徐州人的性格特点。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