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五千年文史拾零:文/崔学法(周末特刊)

下邳五千年文史拾零:文/崔学法(周末特刊)

苍鹰击殿千里魂

——要离泗水刺庆忌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见《战国策.魏策四》)

春秋无义战,刺客到处见。那时各国奴隶主为了权力,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外伐内战、战乱不止。刺客更是随处可见的。这期间发生的最壮悲、最惨烈的行刺事件要算吴阖闾二年(公元前513年)发生在邳州的“要离刺庆忌”。同时要离也是春秋时期最有牺牲精神、最讲义气的刺客。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作了极其精彩的描写。

春秋时期,父兄均遭楚平王杀害的伍子胥逃到吴国,求吴王僚兴兵伐楚为其报仇。吴王僚久拖不决,其堂弟公子姬光欲图篡位,便暗许伍子胥,如能为其筹划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他便兴兵为伍子胥报仇。伍报仇心切,便暗寻勇士专诸用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为姬光夺取了王位,姬光即吴王阖闾。吴王僚被杀后,他的儿子庆忌逃到了卫国,后来到吴、宋、齐、鲁交界的艾王城(今邳州艾山)。庆忌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他在艾王城招纳勇士,操练兵马,寻机复国。吴王阖闾为此整日提心吊胆,因而又求伍子胥再为他谋一勇士刺杀庆忌。于是伍子胥又在吴国寻得一勇士名叫要离。

要离在吴国扬名的事件发生在一次葬礼上。当时,齐国著名的勇士椒丘欣作为齐国国君的使者出使吴国,路过淮津河的时候,当地的官吏告诉他不要给马饮水,说是因为河神的缘故,椒丘欣不为迷信所束缚,来到河边饮马,可是马真的掉入河里了,他于是跳入水中与河神(可能是蟒、鳄之类)搏斗,一天后,他回来,但是没有了一只眼睛。带着战胜河神的骄傲,他来到吴国,正好碰上了朋友的葬礼,他很傲慢,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很轻视其他的士人,大夫。要离正好在他对面。

要离很看不惯他那骄横的样子,于是就对椒丘欣说,“我听说,真正的勇士和太阳战斗时候神色不变,与鬼神战斗时腿不软,和人战斗时不大声叫嚷,即使战死也不受侮辱,现在你和河神战斗,失去了马和车,还丢了一只眼睛,都残疾了还自诩什么勇士,真正的勇士很不齿这种行为,尤其是不战死在敌人面前却偷生逃走,凭什么在我们面前傲慢无礼。”要离的话说得椒丘欣气坏了,要不是在葬礼上,他几乎要当场杀死要离。

要离知道他会报复的,回到家对妻子说我在葬礼上把椒丘欣得罪了,晚上他一定要来报复的,今晚不要关门。到了晚上,椒丘欣来了,他看院门、屋门都没有关,就进了卧室,看见要离把头发解开,正躺在榻上。椒丘欣抓起要离的头发,把剑对着要离的脖子,说:“你知道吗?你要为你的行为和语言死三次。”要离镇静地说:“我有死去三次的罪过,你呢也有不肖的三个耻辱,你知道吗?”椒丘欣很惊讶说:“我可不知道。”要离说:“我在葬礼上羞辱你,而你不敢当众杀我,此一不肖;进我的家中不打招呼,此二不肖;你抓着我的头发,剑放在我的脖子上,是三不肖。像你这样的小人,我怎么不鄙视你呢?”椒丘欣被要离说得很是惭愧,叹息道:“我这样的勇士,一般人不敢正眼看我,而要离的勇敢却在我之上,我不如他啊。”于是转身走了。而要离却从此名扬吴国。当伍子胥来到要离面前,说吴王要请他吃饭,要离就明白了。

然而,吴王看到要离,却很失望,眼前传说的勇士,竟然是一个很瘦弱的人,怎么会是庆忌的对手呢?就很不客气地问:“你是什么人啊。”要离说:“臣要离,家住在离国都千里外。您看我瘦小无力,风吹就能倒的人,很失望吧?不过,大王有令,我坚决服从。”吴王阖闾很瞧不起要离,沉默不语。要离说:“我知道大王忧虑庆忌,臣可以杀掉他。”阖闾说:“庆忌的勇猛,所有人都知道,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可以徒步追上野兽,也可以抓住天上的飞鸟。我曾经追击过他,驾驶四匹马都追不上,箭也射不中,你没有他功夫高强。”

要离说;“只要国君要他的命,我就可以办到。”阖闾还是不信任他,说:“要离机智过人,在诸侯中很有威望。”

要离站起来,大声道:“和妻子儿女享受欢乐,不履行对国君的义务,是不忠;只有对家庭的爱,而不帮国君去除忧虑,是不义。我有一个计策,我诈作偷逃出国,您杀掉我的妻子儿女,斩掉我的右臂,这样庆忌就会信任我了。”

阖闾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此人真乃无情铁血之人啊!可是他更心狠,答应了要离这个所谓的“请求”。

可怜的要离的妻子儿女,不知道为了什么,就被刽子手全部杀死。而失去了右臂的要离,此时拄着他的矛,奔出吴境,一路上逢人诉冤,访得庆忌在卫,遂至卫国求见。庆忌疑其诈,不纳。要离乃脱衣示之,庆忌见其右臂果断,方信为实,遂问曰:“吴王既杀汝妻子,刑汝之躯,今来见我何为?”离曰:“臣闻吴王弑公子之父,而夺大位,今公子连结诸侯,将有复仇之举,故臣以残命相投。臣能知吴国之情,诚以公子之勇,用臣为向导,吴可入也。大王报父仇,臣亦稍雪妻子之恨!”庆忌犹未深信。未几,有心腹人从吴中探事者归报,要离妻子果焚弃于市上。这个苦肉计,实在太惨烈,庆忌再聪明在事实面前也不会怀疑要离,他收容了要离,并很快让他成了自己的亲信。

可是,他没有想到,一个如此瘦削的残疾人,会是史上最冷酷无情的杀手。在卫国的庆忌,答应了和要离一起为自己的亲人报仇雪恨。他们来到艾城,日夜操练士卒,三个月后,庆忌率兵进攻阖闾。

当船队行进到泗水河流中央,要离偷偷转到庆忌的身后,他担心自己力气小,特意找了一个顺风的位置,左手持矛,屏息凝神,突然发力,矛刺穿了庆忌的胸膛。庆忌转回身,一把抓住要离的的头发,把他按在水里,三起三进,然后,他把要离放在自己的腿上,哈哈大笑:“哈哈,真是天下难得的勇士,竟敢刺杀我。”血从他的嘴里,胸口流淌着,左右的护卫被这突然的一幕惊呆,他们也不敢相信会是要离,于是过来就要为主子报仇,杀掉要离。庆忌制止了:“不,他是天下的勇士,怎么能一天之内杀掉两个勇士呢?让他回吴国吧,来张显他的忠诚。”说完,他终于倒了下去,一代勇士庆忌就这样的死了。

庆忌的手下安排后事,按照庆忌的遗嘱,放了要离。要离不肯行,谓左右曰:“吾有三不容于世,虽公子有命,吾敢偷生乎?”众问曰:“何谓三不容于世?”要离曰:“杀吾妻子而求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欲成人之事,而不免于残身灭家,非智也。有此三恶,何面目立于世哉!”言讫,遂投身于江,舟人捞救出水,要离曰:“汝捞我何意?”舟人曰:“君返国,必有爵禄,何不俟之?”要离笑曰:“吾不爱室家性命,况于爵禄?汝等以吾尸归,可取重赏。”于是夺从人佩剑,自断其足,复刎喉而死。

艾山艾王城在今邳州铁富镇,庆忌伐阖闾的军队是水军,是从艾山西边沿河而下,这河流就是距艾山不远的古泗水支流。历史上有名的“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邳州艾山附近的古泗水中。有人把艾山说成山东淄博艾山,那就错了,淄博艾山与苏州相隔泰山等山脉,当时是不可能有水路通苏州的。按照古水系,只有从邳州艾山沿古泗水才能达到苏州,要离与庆忌是从邳州艾山出发伐阖闾的,这件事发生在邳州无疑。

      鞭尸犹恨楚平王

——伍子胥逃难入邳国

伍子胥(前559~前484),名员,字子胥,楚国监利(今属湖北)人。其祖父伍举、父亲伍奢都以敢于犯颜直谏受到重用,子孙也因此在楚国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气。 灵王十二年(前529年),熊弃疾即王位,是为楚平王。楚平王即位后就把建立为太子,并让伍举的儿子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一作极)为太子少 傅,教授太子知识。费无忌品行邪恶,诡计多端,心胸狭窄,手段毒辣。此时,费无忌为太子少傅,位低于伍奢,心怀不满,又兼平时与太子建关系冷淡,就设法离间太子、伍奢和平王的关系。正是由于费无忌的关系,使伍家受到灭顶之灾,伍员来到邳州避难。

费无忌陷害伍家的机会终于来了。楚平王 二年(前527年),太子建15岁,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平王认为秦为强国,有意与秦联姻,以改善两国关系,就委托费无忌入秦说亲。当时秦哀公在位,思及 秦晋虽世代婚姻,但今晋国已衰,而楚国正盛,就答应将自己的妹妹孟嬴许配给太子建。费无忌奉上聘礼,与秦使者一同将孟嬴带回楚国准备完婚。谁料,他见到孟嬴姿色绝美,动起歪念,素知平王好色荒淫,又见秦国随从的媵妾中有一位长得模样俊美,就密见这个媵妾,告诉她将把其嫁给太子,嘱托她务必隐瞒真相,否则将 祸及己身。随后,他提前返回楚都,面见平王,告知秦女有绝世姿色,让平王自娶孟嬴。平王假意推辞一番,说父娶子媳,有悖人伦。费无忌又献策说,将随嫁的媵妾当作秦女嫁给太子,神鬼不知,天衣无缝。平王大喜,直称费无忌忠心可鉴。平王娶孟嬴后,怕太子建知道秦女之事,就严禁太子入宫。费无忌更担心太子知道真相,便伺机向平王进谗,请将太子迁出国都。他向平王说:“晋国所以能称霸是因其地处中原,而楚国地处偏远难于相争,像城父(在今安徽亳 县东南)这样的北方大城,靠近中原,让太子出镇,可以通于中原,进而得到天下。”平王欣然同意,派太子建出守城父。伍奢知道此系费无忌谗言,打算进谏。费无忌又向平王密告,也将伍奢派往城父。

时过半年,费无忌又乘间进谗,说太子与伍奢对大王不满,暗中交往齐、晋,有谋叛之心。平王此时已经与孟嬴生下儿子轸,也有废太子之意,就听从费无忌之言,派人将伍奢召来讯问。伍奢性情刚直,反问平王怎能以谗贼小臣之言而疏远骨肉之亲,平王大怒,将伍奢囚禁入狱,并派负责兵库的司马奋扬前往城父刺杀太子。司马奋扬素知平王昏庸,太子蒙冤,竟然密告太子实情,纵其逃亡。费无忌平素嫉恨伍奢,决定借此机会斩草除根,密告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也追随父亲谋反,可以将他们抓来一并审讯。平王让伍奢写书召其子前来, 以赎救自己,伍奢心知此系费无忌阴谋,正色道:“臣长子伍尚为人温厚信义,闻父召必来探视,次子伍员刚毅不阿,胸怀大志,绝难前来。”迫于平王及费无忌的压力,他只好写书劝伍尚、伍员前来。

平王不信伍奢所言,派人到棠邑(在今江苏六合北)找到伍尚、伍员,告知他们其父被系于狱,平王以其 忠贞,特谕你等速入见其父,以赎其罪。伍尚对其弟伍员(即伍子胥)说:“父亲被系三年,备遭凌辱,我们昼夜感念,忧恨不已,今有此良机,你我作为儿子,自当前往赎救父亲。”伍员沉思良久,说:“平王宠信费无忌,召我们前去,绝非是想释放父亲,而是要斩草除根,以除后患。我们不去,费无忌忌惮你我,尚不敢杀 害父亲,不然不仅你我俱死,也将促父死。你我不如暂且逃亡,寻机复仇,否则徒死无益。”伍尚听弟所言有理,却仍难改初衷,说:“昆仲所言虽是,但父亲身陷囹圄,正盼为儿前去赎救,我等如苟且偷生,为世人所笑,终老于世,不过碌碌。我意已决,如能得返,是天佑我族,如被弃市,也是所愿。你才略非凡,文治邦国 武定天下,能相报父兄血仇。”伍子胥见伍尚意气激昂,遂与之哭泣诀别。伍尚随使同往都城,平王随之派人杀死伍奢、伍尚父子,并在全国内搜捕伍子胥。

伍子胥与伍尚诀别后,知道平王必来追杀,乃归家语其妻贾氏,请其自寻出路。贾氏无言以对,自缢身死。伍子胥葬过妻子,携剑往宋国逃亡。逃至半途,楚王追兵已到,伍子胥张弓搭箭,对准追兵,义正辞严地 喝令他们后退,并让他们回去告诉楚王,自己必来复仇。守兵驻足不敢再追。伍子胥离开楚国,最初来到什么地方呢?根据睢宁《古邳志》记载,伍子胥离开楚国来到宋国所属的邳国的地方。躲藏起来,伺机报父兄之仇。从棠邑(江苏六合)到宋国都,下邳是必经之地。伍子胥在邳国住了一段时间,至今邳州流传很多伍子胥的故事,如:伍员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杀父诛兄之仇,使伍子胥意志异常坚决,后来离开邳国,来到吴国,帮助吴国公子姬光刺杀吴王僚,夺得王位。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冬,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弟弟夫概为先锋,联合唐、蔡两国,倾举国之兵约六万人,号称十万,浩浩荡荡出师伐楚。十月,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楚军背河而阵,进退两难,军心已动。楚将囊瓦又缺乏临阵决断的才识,十一月初九日晨,夫概向阖闾请求先由他带五千兵士冲击。阖闾此时却有些犹豫,不相信小小的吴国能击败庞大的楚国,就没有同意夫概的请求。夫概自己率五千兵士向囊瓦大营发起攻势,貌似强大的楚军一触即溃,士兵四散奔逃。孙武等人见此,指挥吴军主力发起进攻,大败楚军,史皇等人战死疆场,囊瓦逃到郑国。

柏举之战,楚军主力丧失殆尽,吴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步步紧逼,五战五胜,很快挺进到楚国郢都城下。楚兵节节败退,楚昭王惊慌失措,与妹妹和几个大臣逃出郢都,到临近的随国避难去了。十一月二十八日,吴军攻陷郢都。阖闾进入郢都后,径直来到昭王寝宫,令兵士大肆烧杀抢掠,以报吴楚世代深仇。伍子胥本来对楚国君臣恨之入骨,十多年的怨仇无处发泄,此时攻入郢都,更是情绪激昂。尽管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仍不能放过他。他为发泄心中的怨恨,让士兵押着楚国大臣找到楚平王的墓穴,派兵士挖开,搬出楚平王已经腐烂的尸骨,左脚踏住尸体的腹部,右手挖出平王的眼睛,而后用九节铜鞭抽打尸体,边打边骂:“汝为奸佞谗言迷惑,忠奸不辨,杀我父兄,岂不悔哉?”整整抽打了三百鞭方才住手,平王尸体被打得骨断肉烂,伍子胥将楚平王尸体头颅砍下,砸烂棺木,把骨骸抛到野外。后来,楚国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宫廷前哭了七天,求来了秦兵,才恢复了楚国。

阖闾死后,伍子胥又协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活捉越王勾践。但最终却被吴王夫差疏远,以致被迫自杀。

下邳五千年文史拾零:文/崔学法(周末特刊)

  敢将乾坤扭转回

——吴王夫差和邳国

春秋晚期,诸侯大国争霸,周朝王权削弱。公元前七七○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强大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周王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据鲁史《春秋左传》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新兴的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春秋后期,僻处东南的吴国崛起,他们学习中原文化,引进各国人才,如孙武、伍员等。待到夫差登基,吴国已经强盛起来。夫差(?-前473) 吴国君主阖闾次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为遵从败于越王勾践的父王阖闾的遗训,即位当年就以伯嚭为太宰,与老将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次年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再加上自己传统的那股蛮劲与韧力,成为东南方新崛起的军事强国。与此同时,原来的老霸主晋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国家内部公卿相互倾轧、争斗不止,处于瓦解的边缘,已经不可能再有所作为。这时齐国的大权掌握在陈国逃难贵族陈完的后裔田氏手中,田氏的势力超过了国君,国相田常(田成子)早有顶着齐君的旗号称霸中原的野心。他首先向与晋国交好的邻居鲁国开刀,屡兴刀兵,使鲁国土日削,国势日危。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国再次伐鲁,鲁哀公听冉有主意,迎孔子回归。(左传:齐伐我,冉有言,故迎孔子,孔子归。)孔子派出了能言善辩,多谋多慧的大弟子子贡,游说吴国,挑唆齐吴相斗,从而保住鲁国。已经称霸南方的吴国当然不会局促于东南,看着齐国取晋而代之,它也要在中原一显兵威,尝一尝让那些素称文明之邦的诸侯听命的霸主滋味,领略一下接过方伯斧钺,以王命自专征伐的威风 。子贡并帮吴王游说越国,解除吴国后患,组成吴越联军,共同伐齐救鲁。这就发生了春秋时期最惨烈的战争—— 艾陵大战。

对于这场战争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史家历来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发生在泰山以南泰安,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莱芜。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地方是不是吴齐两国的主战场,泰安在鲁国国都北只有几十华里,属于鲁国疆域。鲁国固然希望吴国打败齐国,但鲁国人怎么能忘记174年前虞国让晋国“借途伐虢”,最后被晋献公灭掉的惨痛教训?如果齐国军队早已占领这个地方,那么鲁国就危险了,怎么能等到吴国军队远道前来援救?泰山南及泰安不可能是主战场。再看看莱芜离齐国国都也只百十华里,齐国是当时唯一可与晋国争霸中原军事大国,并准备对晋国取而代之。吴国军队过长江,沿泗水远道而来,齐国兵多将广完全可以御敌于国门外,怎么能让敌人长驱直入 ,直至离国都百十公里方才组织抵抗,使自己在列国诸侯面前蒙受如此耻辱。这两个地方都不可能是齐吴两国的主战场。而邳州北部艾山,当时属于齐国前沿,位于现在邳州邳城镇与铁富镇原连防乡交界处。远古时候,少昊封鸟夷于艾。周穆王时命徐子诞(徐偃王)以邳为基地建立徐国。此山才是古代著名的“艾山”,正处当年齐鲁大地之南端,正是阻挡吴国侵略要道。古泗水沿艾山西边而过,正是两国攻防首选之地。而周围曾经发现古代用兵遗迹,可见艾山就是古代的艾陵,春秋时期著名的艾陵大战就是发生在我们邳州,至于泰安(应该是泰山东南)以及莱芜一带,只能是战争后期,齐国溃败,吴国追击时发生的战争。

这场发生在邳州的战争以齐军全军覆没为结局。齐国将领公孙挥战死沙场,中军元帅国书及大将闾丘明、公孙夏、东郭书、陈书等被俘,后被吴军所杀;齐下军将宗楼下落不明,仅有上军将高无丕突围逃脱。艾陵战役,吴军大胜。齐三军主将只有一人脱逃,其余军将与部将全部被歼,十万齐军,只有3000人。以俘虏的形式侥幸苟活。齐人崩溃而奔散,革车、甲盾损失殆尽,被缴获的战车就有八百乘。 “艾陵之战”,成为春秋以来列国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初最惨烈的一页,最惊心动魄的一页,至今读来让人哀惋不已。

这场战争使齐国的奴隶主遭到致命打击,国、高两氏本来是周天子委派的,此役过后,两氏将臣部署为之一空。田常成了最大的赢家,正是他利用这场战争完成了“以外患治内痞”的策略,从此独揽齐国政权,他的后代最终篡齐。

吴王夫差取得“艾陵大战”的胜利,称霸中原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公元前482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夫差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黄池。举行历史上有名的黄池盟会。

这次盟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历史学家认为在河南封丘西南荆宫乡坝台村 ,但笔者至今没有查出荆宫乡坝台村什么时候称过“黄池”之说。却是邳州岔河镇黄石村、戴庄镇东黄石村,邳州历代史志包括民国初年《邳州补》均称此地为“黄池”。因宋代在此建黄石公庙,所以近代才逐渐称为黄石。可是民间还称这个地方为“黄池”。《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吴王余昧二年)一条历史纪录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通,吴子辞,乃还。”原来水路不通,这次吴晋盟会没成。良在什么地方,古代的“良”就在现在邳州北部岔河、戴庄、车夫山一带,而黄池(今黄石)正是这个地方政治中心,历代繁华,今天仍存在大量的春秋时代(特别是徐国)遗迹。证实这地方就是徐国的黄池。为什么后来人却把封丘南说成“黄池”呢?而距黄池不远的梁王城(今戴庄镇李圩村境内),就是古代徐国第五代国君良王所建的城池“良城”,北宋乐史在其所著《太平寰宇记》中作解释说:“古良城在邳北泇口庄南。不知何年,立梁武帝庙于此,俗又呼为梁王城也。”邳州历代史志均载“梁王城即良城”。可见早在宋代当地群众口头上就把梁王庙混为梁王城。原来南北朝时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六月,北魏的的建义城主兰宝杀东徐州(魏置东徐州治下邳)刺史崔庠降梁。梁武帝酷尚佛教,在此建庙并立碑。久而久之,此“梁王”取代了彼“良王”,“良王城”变成了“梁王城”。春秋时代的晋国后来被分为韩、赵、魏三国,魏国国都大梁在开封西北,就是现在封丘这个地理位置,魏国开始就称为“梁”,如“孟子见梁惠王”。后来人只好在梁王城边上找黄池,因邳州从来没有“梁王”在此建城称王,人们很自然到大梁(梁王城)边上去找“黄池”。 于是岔河、戴庄的“黄池”被搬到封丘的荆宫乡坝台村去了。

据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又东过彭城县北”,“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很清楚在彭城县东北“济水又南”,而邳州北部武原一带就是彭城县东北。接着“又东南过徐县北”,徐县很大,北为下邳无疑。过了徐君墓后,这个徐君墓只有在下邳境内。济水“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按照汉制,下邳为国,睢陵为县,“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流经睢宁南最后经泗洪入淮。

很多书籍注释“黄池”时称:在今河南封丘西南,原称黄亭。《古今地名对照》称:“黄池——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前者未免牵强附会,笔者至今未查出封丘什么时候有过黄亭。后者封丘在春秋时先后属于卫、晋,“三家分晋”后又属于魏,从未属于宋。倒是邳州那时一直属于宋国,宋康王偃迁都彭城,在此建青陵台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看来这地方才是真正的黄池。

吴国早在47年前夫差的叔祖余昧就准备在良(黄池)与晋侯盟会。那时的盟会只是吴王依附大国晋侯安抚小国而已。如今形势变了。吴国战败越国、楚国、齐国,称霸一时。当年余昧只愿在边界不远处会见晋侯,如今夫差兵多将广、踌躇满志,怎么能屈身赴晋呢?在此之前几次盟会均在河南封丘、原阳、长垣一带,那时主要是齐、晋争霸。这一带是齐、晋的势力结合部,而封丘自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已经成为晋国的腹地。当时越国、楚国战败多年,势力逐步恢复,时刻寻机报仇。齐国新败,仍不失为中原大国,吴王怎么能背负越、楚、齐而深入强敌腹地去争霸呢?吴国倾国之兵力,长途跋涉,深入他国纵深,部队供给在那个时代显然也是问题,两国只能在势力均衡处会晤。当时齐国新败,晋国势力中原独大,吴国势力刚刚达到苏北、鲁南,邳州北部黄池正是两国势力交界处。更有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介绍泗水从曲阜发源,“又南,过沛县东。”“黄水注之。黄水出小黄县黄乡黄沟。《国语》:吴子会诸侯于黄池者也”。明确泗水经过沛县东南下才到“黄池”,封丘离泗水太远了。邳州黄池在泗水边或者泗水支流边,这里才是黄池盟会的地方。

这次盟会《左传》留下生动的描写: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争夺激烈,赵鞅(赵简子)几乎要动干戈,吴王好不容易争得霸主。可是,螳螂舞蝉,黄雀在后,正当夫差黄池争霸时,被夫差打败并囚多年的越王勾践在大夫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已经强盛起来,派兵乘虚攻入吴国,俘获了吴国太子友。吴国在黄池得到报告,就密而不宣,把报告消息的人杀死。在最后与晋国在争执歃血顺序时,吴王夫差让给了晋定公,自己匆匆南返,与越王勾践讲和去了。从此吴国一蹶不起,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掉。吴王夫差自杀了。

春秋后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初期,吴王夫差虽然最后兵败身亡,但他在邳州的两次军事政治行动却起到影响历史发展的作用。“艾陵大战”歼灭了齐国奴隶主的有生力量,使代表封建阶级的田氏一枝独秀,三年后田常杀死齐简公。他的后代篡夺了齐国的政权。“黄池盟会”虽然最后夫差把霸主地位让给晋定公,但是晋侯的怯弱暴露无遗,国内公卿争夺不已,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正是“三家分晋”“田氏篡齐”完成了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新兴的地主阶级代替了奴隶主阶级,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