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人的″吆喝声》的再吆喝: 陈志宏

《诱人的″吆喝声》的再吆喝: 陈志宏

我好长时间没写文章了,不想写,再说也没有好写的对象,于是就一天天的往后拖,不想看书,不想写作。今晚,看到《邳州文化网》刘波涛主编的散文《诱人的″吆喝声》,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它又撩起我的心扉,不写不行,大有不把心里话说出来难受之感,于是就说两句。

《诱人的″吆喝声″》写出了真情实感,读后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时的″吆喝声″货郎鼓声,就象时代的号角,把我们多半个村的小孩子都吆喝在一起,有的拿锈铁烂铜,有的拿个鸡蛋,也有拿一分两分钱买块糖蛋的,吃到嘴里,甜进心里,那糖圪塔滋味好极了。

《诱人的”吆喝声″》依个人的亲身体验,叙述了当时物资匮乏,计划经济,票证时代,就是有钱往往也买不到东西。作者巧用对比的手法,歌颂当今时代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富裕。但是,作者没有忘记童年那货郎担子的″诱人的吆喝声″。回忆那时的情景,童年的欢乐跃然纸上。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可笑,但是,经过半个月捡破烂换来的糖块是那样的甜啊!我敢说,当年货郎担子那糖块是最甜的,那滋味现在是无处找寻的。作者写出了心中的甜蜜,写出了童年的欢乐,也写出了真情实感。

货郎人走村穿庄,那栩栩如生的形象仿佛向我走来。作者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小时候每当听到走村串巷,恍着摇头鼓并伴随着诱人嘶哑的'吆喝声',我那不安分的脑和心,就不由自主地顺着陶醉的声音悄悄地追随而去,为什么?那是因为不是“吆喝声”真正的迷人,然最主要原因,还是那边有好吃的东西,在向我友好偷偷地招手,惹得我浑身痒痒,无法左右自己。″

这一段寥寥数语,就把货郎人交待的清清楚楚,尤其那动作,″恍着摇头鼓″那″嘶哑的吆喝声″,一下子写出货郎人的个性特色。但是,写的比货郎人更好的是″我″,通过一系列的动词运用,″听″,″追″,″去″在加上巧用形容词,这就准确的把童年人的单纯而又真挚的童心叙述出来了。这开头的一段突出了主题,交待了事件,一下子把读者吸引住了。接下来叙述″吆喝声″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语言朴实无华,文气贯通,读后给人一种极其通透之感,心里非常好受。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情真意切,没有瞎编乱造之感。阅读使人愉快,能读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刘主编一惯倡导文风朴实。他常常给我说:″文章贵在情真意切,语言干净简炼,尽量写得短小精悍,把一些闲散的,多余无用冗长的辞语删除掉。″我很赞同这种观点,于是,在写文章时就多加注意。刘主编的散文我读过一些,大都来源于生活,好多内容都是亲身经历,所以真情实感非常浓厚,让人读起来大有亲临其境,又似亲身经历之感。请看下面这节的描写:″那时候的货郎老者,是肩挑着前后两个大筐,前大筐里面放着五花八门家庭日常生活小用品即:针头、线脑、洋火、洋油等等,里面尚有一样东西最能诱惑我的,那就是用山芋糖稀做成的山芋塘块,后面那个大筐,就是用来盛换小商品兑换来的破烂废品等。那时看老者不怎么起眼,如果放到现在社来说,那也是个有经营头脑的“大老板”啦!如果一天顺利,也能赚个五角、六角的,在当时哪个年代来说,也是很不错的收入啦。″写得极其入神和细腻,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而且都写得如此传神,你不想看都不行。他不仅把货郎者勤劳的个性写出来了,那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也写出来了,但是这些不成诱惑,最诱惑人的山芋糖块,使得作者搅尽脑汁也要获得它。这一段虽短,可容量却很大,还有大胆的设想:″那时看老者不怎么起眼,如果放到现在社来说,那也是个有经营头脑的'大老板'啦!″这也是时代的对比,也说明了在当时限制了一部分有才能的发展。

刘波涛主编不但心细,还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每天他都要编发一两万字的文章(有时多达五六万字),可他乐此不疲,精心挑选,细心修改,多是为人作嫁,不图名利,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于此同时,在散文创作上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光是今年,就有许多篇散文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并获得读者的好评。于是,我也跟着看了他的一些散文,比如《巧手缝出新天地》、《我那性格刚强的奶奶》、《我淳朴的大佰母》、《″城镇户口″惹心醉》等等,写出了鲜明的人物个性特色,较好的塑造出一个个勤劳善良的人物形象,从他(她)们身上,使我们吸取了许多优秀品质,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诱人的″吆喝声》的再吆喝: 陈志宏

汪曾祺老先生曾说过:″中国乡土散文有两大缺陷:一是缺少哲学意蕴,二是缺少现代意识。″在我的体会和感觉中,刘波涛主编的散文虽然多是勾沉较多,可不缺少哲学辩证关系,不缺少现代意识,读起来感觉新颖别致,乡土气息特别浓烈。我是这样想的,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它就应当力求题材的多样性,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能写,但要写出哲理,要写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也要写出文学的特质和艺术审美来。刘波涛的散文不缺少这些,这是我对他的散文要说的一些话。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