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号收到黄老师从邳州寄来的《沂蒙三姐妹》,我用了近四十个小时,细致的拜读一遍,心里非常激动。一是这部书由线装书局出版,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激励,因为,这些年来,我在黄老师指导下,也试着写点东西,不成样子,也没有打算到正规出版社出版。黄老师今年一下子经正规出版社出版四部长篇小说,这在我们邳州,也可以说在徐州地区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一位年近八十岁的人来说,真是可喜可贺。
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是最近想请徐州地区的一些专家学者,就这几部小说开个发布及研讨会,并嘱咐我就《沂蒙三姐妹》这部书谈点看法。我当时感觉自己这半瓶水怎敢对黄老师的大作妄加评论呢?心想拒绝吧!当时于心不忍。黄老师电话里说:"你读一读,在研讨会上谈点对《沂蒙三姐妹》看法,有什么说什么。"黄老师这样安排了,我只有服从。于是,我只有摊开小说读起来。
7月五日中午收到书后,我从1 2点半开始读,于7月7日上午十点读完。读完后我细想,《沂蒙三姐妹》写出了苏北鲁南浓厚的地域风采。这部书,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丑陋。塑造出一个个完美人物形象和丑陋的嘴脸;故事情节曲折。王继承作为全书的主要人物,穿联着事业、生活、爱情、婚姻这条主线。因为他在王家的特殊地位,先后与董云三个女儿情感纠葛起伏跌宕,使人感到曲折离奇,又让人觉的真实可信,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动人,读起来给人留下美的享受。也就是说,黄老师写这部书前,就已经占有大量的资料,如果在取舍之间,再安排科学一点,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读这部书里,我陶醉于对人性的描写。黄老师凭借自己大胆泼辣的笔风和积累丰富的材料,把人性的张画皮一层层剥开,让我看到了美的风景是那么的秀丽,丑陋的东西是那么的让人可憎。正如黄老师在《沂蒙三姐妹》内容提要中写道:"小说故事跌荡起伏,写尽人世间丑闻恶态,反映出善良与妒忌相搏,揭露伦理道德与社会传统相悖,有喜有悲,有欢有乐,有邪恶也有正义,最后真理战胜荒谬,继承一身正气,取得全家团圆喜剧。"从这段叙述中,不难理解黄老师在这部小说里的主旨,就是要鞭笞传统腐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部小说探讨人物命运与人生的深层次关系,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突围,同时写出了代际传承的文化信念与生命力。这就揭示了董云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多子多孙多福"的"座右铭"。
安照当家人董云的逻辑,收养继承的初衷,就是让他给王家多生孩子。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农村,刚刚从旧社会过来,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妇女,这种意识无可厚非。可是,她忽略了一个严重问题,在及其落后的农村,她这样做,闲言碎语是不可避的。但是,董云充耳不闻,三个闺女分别都与养子生儿育女,这在当时的社会,能明目张胆这样做,实属罕见。但是,董云就这样做了。在《沂蒙三姐妹》内容提要中,黄老师这样写道:"王医生一家人不管外界闲言碎语,三个女儿分别都与养子生儿育女,没扰乱社会秩序,不违法乱纪,没破坏别人家庭。"可还是受到个别人的攻击。在1 7 9页女人的心思开始,至1 8 7页横祸连连,这两章的故事情节里,就有"小广播"、"大喇叭"这样的人搬弄事非,喧扬王家人生活作风问题,于是就导致董云和王艳母女俩强烈的反击,致使"小广播"意外身亡的事端来。这件事虽说没有给王家带来较大灾难,但毕竟给王家人,造成了在精神上、物质上的创伤。这两章的描述,太有冲击力了;冲击力在于它接地气,以至"匍匐于乡土,醉倒于乡俗"之上,把"小广播"的儿子,吴来的丑陋面目刻划的淋漓尽致,这样就产生了非常逼真的效果。显示了黄老师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着眼于大结构的把握和小细节枝枝蔓蔓相协调的科学性。这就符合钱谷融在文学领域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理论,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强调文学应以人性关怀为基点,主张创作者需具备真诚的人品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既然"文学是人学",在塑造人物上,我认为就不能回避人的七情六欲,就应该大胆的尝试写人性,不应该遮遮掩掩,对于这方面黄老师做的很好,在他《沂蒙三姐妹》中,没有回避对人性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增强作品现实感染力,真实刻画人性中的善恶冲突、欲望挣扎与道德抉择,使作品的批判性更加强烈。提升人物形象立体性:使角色更具有复杂性和真实性,避免脸谱雷同化。深化主题表达层次:通过人性矛盾的呈现,折射社会变迁中个人价值观的崩塌与重建,强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 引发读者共鸣与反思,形成情感共鸣。
这样,就形成了王继承这个形象的多棱角复杂的多面性。以至于他聪颖睿智,学习上刻苦,工作上认真,情感丰富,创业成功。当然,这一形象,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读后令人信服。
黄老师通过对王继承这个人物,串联起全书的架构,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让王家三姐妹陆续登场。这样写,是一大部分作家采用的常规写作方式,虽然没有大起大落跳跃式的跌宕起伏,但是好处是显而易见,那就是线条流畅清晰,脉络明了,读后让人记忆深刻。我想这是黄老师创作上的优势和长处,是值得肯定的。
写一部长篇小说不容易,它不像狗尾巴长三五百字的小品文,一蹴而就,毕竟它是几十万言的长篇。你们说哪一部书不得涉及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人物陆续登场呢?一位将近八十岁的老人能在最近三五年时间里,在不耽误家务事和其他文学(散文,诗歌等)体材创作的同时,写出《云淡雨霁》、《四龙传奇》、《心恋》、《沂蒙三姐妹》四部长篇小说,真的不容易。如果是普通人,别说是写了,没有顽强的毅力,就是阅读,都是相当费力的。这就足够说明,黄老师有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想象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聪惠过人的天赋。正因为有了人生追求和目标,现在,黄老师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愉快,每天喝点小酒,享受着兰亭之快,醉能得其眠,醒能得其说,真乃神仙般的日子。
在此我祝福黄兴洲老师好好的生活,为我们祖国民族复兴,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