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邳州文化网》执行总编刘波涛先生发行的散文《我的最爱″豆制品”》,心里久久地不能平静。文章朴实无华,语言精练,文章篇幅不长不短,恰到好处的适应我的阅读。
文章以对″豆制品”的嗜好几件小事作为回忆,令我也对″豆制品″产生无比的爱好,想起了小鱼烩豆腐,青椒炒干丝,凉拌素鸡等菜,真是回味无穷。作者的这篇文章勾起我的馋气,特别想吃那萝卜豆炖豆腐。可在南京的我,是吃不到的,非常遗憾。实在没办法,我把爱人年前打豆汁余剩下来的豆腐渣,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冰箱冷柜,留我炒着吃,已解我对″豆制品″的想往。
这篇散文逻辑思维敏捷,结构严谨,段与段的衔接非常吻合,精彩颇多。比如有一段写得非常好:
″有些事情是说不清的,不知道家庭腌制的萝卜豆和豆腐在一起混沌,怎么搭配就那么默契,味道鲜美、可口适胃、颜色秀眼。在严寒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火炉周围,大铁锅放在炉口上,倒上切好的新鲜豆腐,再放入新鲜的萝卜豆,然后倒入甘甜的家乡水,开始温火炖豆腐,随着锅里的豆腐和盐豆冒着热气逐步成熟,馋人的香气顺着空气钻入你的鼻孔进入你的肠胃,在不自觉间口中馋水就要顺着小嘴流出,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便抄起筷子夹住滚热豆腐就往嘴里放,好吃,爽!痛快,此时也不怕热豆腐烫嘴,就一筷接着一筷夹住豆腐放入口中狂吃起来,锅里的萝卜片经过在锅里加热混沌,也变得柔软鲜美,吃起来也滑嫩可口啦!整个过程那是吃的满头大汗欲罢不能,最后结局是我们姐弟四人能把锅吃个底朝天。″
这段描写,仿佛给人亲临其境之感,酷似我亲尝那萝卜豆烩豆腐的滋味,又香又辣。而且又惊现小时候我们家年前腊月二十八家中做豆腐的情景。
我父亲把做好热气腾腾的豆腐,打成麻将大的小块,放在肉厘棍小毛鱼一起烩,然后放上鲜红的鲜辣椒酱,那时没有味精、鸡精提鲜,只有放上点香菜,蒜苗,天那,那好吃的滋味让我找不到没有恰当的词语形容。
刘主编萝卜豆烩豆腐吃得大汗淋漓;而我被小鱼烩豆腐辣得嘶嘶的。这些菜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昨天,大年初一,是吃饺子日子,说是多半个中国这天都吃饺子,预示着一年内平安吉祥,我没敢吃别的。可我还是早早的把放在冰箱冷冻柜的豆腐渣取出来化解冰冻。大年初二的今早,家人们还在熟睡,而不好睡懒觉的我,天一闪明我就起来做那道萝卜丝炒豆腐渣了。我用一半素油,一半猪油,放上花胡椒,快出锅的时候再放点香菜,煎饼卷豆腐渣,我吃得美味香甜的,再喝上一碗热豆汁,那个美啊!就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的我,对大鱼大肉似乎敬而远之,到对一些素莱则特别想往,尤其是一些”豆制品″。南京这边买不到家乡那么好吃的″豆制品″,主要是因为锅烧煤炭,怕污染环境,所以都是气充的″豆制品”,我老是吃出一些生豆子味。无奈,我便驱车六十公里跑到安微来安县买一些”豆制品″过年,一家人都说好吃。我想,来安可能是受淮南豆腐品的影响!”豆制品”都非常好吃。当地制做″豆制品″人告诉我,锅烧的好吃!气充的显然要逊色多了,好看不中吃。这也许是关键吧!
《我的最爱″豆制品″》这篇文章写的精彩,不但文章内容好,最主要的是把″豆制品″写得味道鲜美,让我们想吃,唉!使得我大年初二就煎饼卷热豆腐渣,真好啊!这个年让我过得美美的。刘总编的这篇散文,让我精神食粮层面上更加丰富,好似一道最美的菜,让我回味无穷。
评论列表(3条)
为作者母亲的厨艺点赞!为作者点赞!
豆制品好,吃了长肉不添膘。
谢谢老陈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