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忆刘先舟老师》文有感

作者:陈志宏

读《忆刘先舟老师》文有感

今天晚上看到顾遵亚先生的散文《忆刘先舟老师》,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顾遵亚先生的散文写的太好了,他写的刘老师也曾是我的老师。

顾先生写的那么真实,那么富有情感魅力。我心想:看过顾遵亚先生的这篇回忆刘先舟老师的文章,不说点什么,我总觉得对不起顾遵亚先生。

我今天下午五点钟,在接小孩子放学的间隙,翻看《邳州文化网》,我看到了《忆刘先舟老师》的散文。一打开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先舟老师晚年的一张照片,使我激动不已,没想到这三四十年不见的刘先舟老师是这样的苍老。老人家的这张照片还算照的不错,看到它还能寻找到刘先舟老师面善忠厚老实的旧踪迹。一张带檐的帽子,似乎遮住了那满头为数不多的白发。我能体会到,当时刘先舟老师,之所以带着帽子照相,也可能像我现在这样,护住头部的苍老罢了。但是,从这张照片中,我依然还能看到刘先舟老师教我时英俊的脸庞。刘先舟老师在左庄小学,教我美术,而不是教顾遵亚先生语文。因为,刘先舟老师是多面手,他什么课都能教。

顾遵亚先生的散文,以写的细腻翔实著称,尤其是游记散文,他对历史的脉络清晰度写得尤为好。而《忆刘先舟老师》这篇文章,首先交待了刘先舟老师的生平。这就给人带来一种真实感觉体验,这样写就能使人想象到,顾先生写这篇文章之前是做了大量收集和采访工作的;再就是,他对刘先舟老师的崇拜和热爱有加,要不是写不出这样情感充沛好文章的。

在平时和顾遵亚先生一起吃饭交谈时,几次提到刘先舟老师,顾遵亚先生说刘老师的打油诗写的好,国画画得好,隶字写得很有特色。是的,刘老师这些长处,我是知道的,因为,我父母亲都和刘先舟老师交好,而且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因为他是我母亲本家爷爷,所以,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叫刘先舟老师老太。那时候,我母亲也经常请他到我们家来吃饭。有了这层关系,我对刘先舟老师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由于知道刘先舟老师的一些事情,才深切的体会顾遵亚先生写刘先舟老师这篇文章情真意切,那潇洒流畅的文笔,把刘先舟老师的才华和人生坎坷糟遇都淋漓尽致表达岀来了。

刘先舟老师当年还为我们家画过一幅画,我记得是画左庄小学门前大汪塘里残败的荷叶的,画的很象。那会儿,我父亲还贴在我们家的后墙上,在那饥荒年代,也没拿当好的,后来就没有了。现在看到了顾遵亚先生的这篇文章,才使我非常惋惜刘先舟老师送我们家那幅画的宝贵。

顾遵亚先生文章交待很清楚,篇幅虽不太长,但粗略的写出了刘先舟老师一生从教三十多年的历史。从一九零八年出生,到一九九六年去世,在八十八年的人生长河中,他老人家在不断的波击奋斗,就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虽然言语很少,却不向命运低头。顾先生写到,在左庄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写讽剌幽默打油诗,还有说话诙谐,个别嫉妒刘先舟老师才华的人,就指使红小兵小将,烈士子弟为所谓"红小兵司令"的人,组织全校师生批斗刘先生,当时我也参加了。我清楚的记得,批斗大会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打倒反革命分子大地主刘先舟!...."我当时才上三年级,对一些是是非非还不清楚,可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刘先舟是我的亲戚,我喊他叫老太,所以,批斗他我不好受。顾遵亚先生写到:"在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也背信弃义撕毁协议,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制裁,使国民经济走入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十分的艰苦,吃不饱饭。那时代很流行的一句话:喝大米水,每顿饭虽说是稀饭,却只有几粒米,整碗都是清水。这时刘老师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端起碗来转悠悠,鼻孔出气起浪头,好似杭州西湖景,缺少渔翁在里䎿'。就因这首诗,在那次运动中,因为成份高,被定为对现实社会不满,遭受到多次了批斗,戴高帽子游街。"

是的,这些事情我仍然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刘先舟老师都五十多岁了,又加生活在困难动乱时期,批斗大会结束后,紧接着锣鼓暄天的拉着他游村。我看到刘先舟老师头带着高高的纸糊的帽子,胸前挂着一个大大的纸糊的木牌子,上面写着:"反革命分子大地主刘先舟"。也可能是高帽和胸前木牌子重的原因,刘先舟老师低头弯腰,吃力的在敲锣打鼓人后面走着,一不小心就跌倒了。造反派头子,就用脚踢,喝令让他赶快爬起来,免得几百人的游行队伍拥挤骚乱起来。刘先舟老师缓慢的爬起来,他根本不看四周的人,而是听着造反派头子的喝斥,继续前行。当时,我的心情特别难过。放学回家后,我把批斗和游村的事情向母亲说了。母亲非常叹气道:"唉!怎么成分不好的人,都这么倒霉呢?"

在顾遵亚先生的文章中,写这件事着墨不多,可我看到了,能引起共鸣!在那是非不分的年代,没有情理可讲,那就是一些不法分子斯负老实人。

在这篇文章中,顾遵亚先生着墨最多的是,刘先舟老师生活的艰辛和超人的才华。刘先舟一生九个孩子,我们能够想到,在那贫穷困难的年代里,拉扯大九个儿女生活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顾遵亚先生写道:
"在我记忆中,刘老师生活特别艰苦,穿着朴素。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总是穿着一件衣服,夏天的衣服是晚上洗,白天穿。冬天始终穿着那身蓝色中山装棉袄,褪的残颜落色。特别是冬天,每个星期六回家,就看他把唯一的那床蓝色印花薄棉被,打成圆捆背着回家,星期天的下午又背着返校。

走访刘老师的亲属,在我谈到刘老师每星期回家要把被子带回家的事,引起了他们的回忆。亲属回忆说:我们姊妹九个,由于姊妹多,年龄都很小,不能劳动,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我们,经济条件差,生活十分艰苦,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铺盖很紧张,几个小孩挤在一张床上,盖一床薄被,如果星期天父亲不把被子背回来就没法盖。还回忆说:“他们家没有房屋,住房是借别人的,在记忆中他们家在官湖搬有七、八次家。刘老师一生作过很多字画,留作赠送给好友作纪念。由于每次搬家保管不善都要损坏一些、丢失一些。"

在上边的两段文字中,我们足够了解到刘先舟老师生活的不易啊!九个孩子,只靠一个人的那点工资,每个星期不得不使刘先舟老师把蓝色印花薄被子背回家。在经济上的压力和政治上的迫害,刘先舟老师没有被压垮,要是没一颗豁达开朗的心胸,是很难活下来的。

刘先舟老师后来又恢复正常工作,1979年6月退休了。他老人家退休后,我去过他家几次。当时他家住在官湖邳苍公路桥南头路东官湖河堰南边,距邳苍公路大约一百多米的地方。房子不高,院子不小,而且收拾的干干净净,挺有秩序。我记得是在一九八零年国庆节期间,我来到刘先舟老师家中,他老人家正在摆弄着他那几十盆的菊花。刘先舟老师显然不认识我了,可当我说起父母亲的名字,他才想起来我叫陈志宏。刘先舟老师见到我很高兴,他要送我两盆菊花,我说路太远,用不好带的口气谢绝了。说实话,当时,我想让他给我写幅字的,我知道刘先舟老师的隶书是写得非常出色,可当时我没好意思张口。然后和他说了一阵子话,我们就告别了。自哪到现在,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今天突然看到顾遵亚先生《忆刘先舟老师》这篇文章,我高兴极了。我怀着对刘先舟老师无比崇敬的心情,十分感谢顾遵亚先生。

近来,顾遵亚先生的散文,接二连三发了不少,每篇情感都那么充沛,我感到非常高兴。尤其是看到《忆刘先舟老师》这篇散文,使我按捺不住激动心情,说了这么多,这也是我怀念刘先舟老师和感谢顾遵亚先生的由衷的心里话。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顾遵亚的头像
    顾遵亚 2024-09-14 21:17

    谢谢陈志宏老师的这篇读后感,是对我今后写作的促进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