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陵晚报》副刊看到一篇文章《一代战将眠他乡》,颇有感想。
上过学的对赵国名将廉颇不陌生 ,跟廉颇有关联的“将相和”“负荆请罪”典故深得人心,老英雄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且为备受尊崇的历史名人,史称“常胜将军”。
但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后来一时糊涂,酿成大祸,不得已离乡逃亡,后来客死他乡。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廉颇死后并葬于寿春(今寿州,原寿县) 。廉颇墓怎么在安徽寿州境内。有人就感到奇怪,廉颇是赵国人,春秋战国后期少有的大将军,死后该埋赵国首都邯郸,或赵国的其它地方,怎会在安徽淮南寿州呢?
战国末期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廉颇是智勇双全,带兵打仗勇猛无比。无论大小战役,都是只胜不败,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大英雄。往往在赵国蒙难的关键时期,都能扭转乾坤,不仅能化险为夷,还能攻城略地,深得周边国家忌惮。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崛起的秦国虎狼之师,吞并觊觎赵国已久,但赵国只要有廉颇存在,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赵秦长平激战,赵国主将是廉颇,他以筑垒固守策略对付秦军多年,秦军数次挑战未得逞,实际在双方对峙中廉颇稍占上风。百万秦军长线作战,久攻不下,劣势凸显。无奈之下,秦军后来启用范雎反间计促使赵孝王罢黜廉颇,委任纸上谈兵的赵括挂帅。结果可想而知,惨败,赵括遭射死,40万降卒被白起坑杀。长平之战,赵国受重创,国力衰竭。
九年后,燕国趁火打劫,侵犯赵国。事也凑巧,当时廉颇原本统兵20万南下修筑壁垒,提防秦军再次袭扰赵国,听闻燕军进犯,遂即调转方向,率部北上迎敌。廉颇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战胜燕军,还收复失地,逼迫燕国割让5个城池。此战令廉颇威名远扬,任相国,封为信平君,是廉颇一生中最为辉煌荣耀阶段。
但好景不长,赵悼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郭开之流,诬陷和打击廉颇。廉颇军务一职替换成乐乘,不再任主将,此时廉颇跌入人生低谷。廉颇一时头脑发热,兴兵攻击乐乘,把乐乘打败。郭开利用此事件陷害廉颇,说他谋反,成了通缉犯,过上流亡生活。先投奔魏国 ,魏王不计前嫌,收留廉颇,因他是赵国人,不敢重用。廉颇日夜思念家乡,郁郁寡欢,度日如年。
不几年,赵国再次遭侵,这时赵悼襄王想到廉颇,派遣使者到魏国请廉颇出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廉颇是深爱国家的军人,再次被器重,能不高兴嘛!于是乎,老廉颇一顿就吃了几碗米饭和一些肉,说明自己胃口和身体尚好;身穿铠甲跃马扬鞭兜了一圈,证明还能征战沙场。宝刀未老,不减英雄本色。但令廉颇防不胜防的是,使者在准备向赵悼襄王如实禀报,就被无耻之徒郭开截胡,重金收买使者,改变事实真相。使者便昧着良心编排造谣,向赵悼襄王回报说廉颇饭量不小,能吃能喝,但就是老是上厕所,肠胃消化功能减退,似乎身体不行。赵悼襄王听闻,信以为真,放弃召回廉颇。这就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故事。
后来,楚考烈王派人把廉颇偷偷地请到楚国,但也是让他赋闲,无所事事。廉颇老不得志,加上想念家乡心切,身体愈来愈差,不过几年就客死他乡,被葬于寿春,寿春也是楚国末期迁移的最后一个都城。
廉颇戎马一生始终忠于国家。他是英雄,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甘当先锋。但性格上有缺陷,耿直率真,做事直来直去,往往是火爆脾气。容易大脑发热,冲动冒进,激化矛盾。生活中是有这样的人,一身的能耐,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平时说话做事爱标榜自己,自以为是,专横霸道。得罪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谦逊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
三国时期的关羽可谓是英雄盖世,被世人赞颂“亘古一人”“威震华夏”。因性格缺陷,情商低能,最终落个“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下场,尸首分离的悲惨结局。
如果,廉颇不起兵攻打自己人,向赵王陈述自己的主张,或等待时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势力,赵国则不会很快衰败,个人也不会逃亡他国,过上寄人篱下生活。
如果,关羽在蜀吴联盟中,恪守诺言,巩固关系;善待荆州百姓,经营好民意民生。也不至于魏吴为了各自利益联手对付,还有在关键时刻士兵哗变投诚,弄得措手不及,搞成孤家寡人的关羽处处被动挨打。
历史已经过去,没有“如果”二字,不存在假设,更不会重演。但是要反思啊!尤其是后人,从历史人物故事里总结经验教训,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千万不要过分,把路堵死,没有余地。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过犹不及”。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真理: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过分或不足都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和接受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一切。有时“缓一缓”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当放慢脚步时,给自己留有一些时间去沉淀和完善,面对压力和挑战才会更有底气和自信,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