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运河话苍耳(作者: 韩进林)

邳州运河话苍耳(作者: 韩进林)

千古运河千古史,万千风物万千歌。

邳州河畔多苍耳,救荒救民起沉疴。

以上四句顺口溜,是笔者庚子年11月到邳州参加今古传奇传媒集团《速读》杂志社邳州工作站文化节活动,游览运河邳州中心段风景带时,被遍地苍耳所“挽留”,并惬意采摘了一大包的苍耳果实后所生发的心悟。当然,对邳州河畔苍耳的心悟,当出自研读《本草纲目》“苍耳”条的生发。

苍耳,在《本草纲目》草部卷之十五,属草之四,52种隰(xí袭)草类,与菊、艾、青蒿、鸡冠、茵陈、夏枯草、千年艾、刘寄奴等相提并论。不过,《本草纲目》的原始记录,“苍耳”不是本色正名,而是别名。苍耳的正名曰葈(xǐ音徙)耳,起源于南北朝时梁代医学家陶弘景(452—536)所撰的《本草经注》。《本草经注》收载药物730种,比我国最早的药物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多了一倍。

李时珍记载的葈耳有近3000字,收有其治病的附方35首,其中李时珍新增附方有20首。足以可见,葈(苍)耳在李老爷子心目中的份量和地位。

苍耳,除了原名葈耳外,《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15种其他别名。如:胡葈、常思、卷耳、爵耳、猪耳、耳珰、地葵、葹羊负来、进贤莱、喝起草、缣丝草、白胡葈、野茄莱、常思莱、道人头等等。这在《本草纲目》一药多名的记载中,苍耳亦独占鳌头。令人称奇的是,苍耳之别名多出自古典名著中的记载,如“苍耳”之名记自汉初的《尔雅》,“葈耳”之名源自三国时代张揖的《广雅》,“耳珰”之名来自晋朝陆机的《诗疏》,“葹羊负来”之名是西晋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

有关苍耳的产地,《本草纲目》[集解]中皆有详尽之说:“《名医别录》曰:葈耳生安陆川谷及大安田野,实塾时采。苏颂曰:今处处有之。陆机《诗疏》云:其叶青白似胡荽,白华(花)细茎、蔓生,可煮为菇,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郭璞云:形如鼠耳,丛生如盘。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蔓生。李时珍曰:按周宪王(时珍加注,实为周定王所著)《救荒本草》云:苍耳叶青白,类粘糊葈叶。秋间结实,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饥。其子炒去皮,研为面,可作烧饼食,亦可熬油点灯。”

邳州运河话苍耳(作者: 韩进林)

李时珍所引用的《救荒本草》,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1361—1425)组织领纂的一本植物图志。朱橚于洪武三年(公元1377)封吴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改封为周王史称周定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封藩至开封。洪武二十二(公元1389)年冬,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朱元璋下令迁往云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底获准回到开封。此后30余年间,他不问政事,远避朝纲,组织匠人编著《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关乎世人健康之类的著述。特别是《救荒本草》,记载植物414种,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植物,是以前人本草中所没有过的。与传统本草著作大不相同的是,朱橚对每一种植物不作繁琐的考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描述其形态、特征,再配上一副图予以佐证。这些所载植物,皆是饥岁荒年,天灾人祸之时,可以用来食用活命的,故而称之为《救荒本草》。苍耳,在《救荒本草》中列为第二卷,是被民众在灾荒年用于食用活命最多的150种药食两用植物之一。李时珍称《救荒本草》“颇详明可据,实用也”。此外,李时珍还借用了《救荒本草》描述植物简洁明了的先进方法。如:苍耳的果实之论,李时珍即完全取用朱橚的白描法:苍耳实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在苍耳条中论述时,李时珍还特此作了标注,纠正一些本草著作在引用《救荒本草》时张冠李戴,将周定王朱橚,错成周宪王朱橚。

文献记载,朱橚《救荒本草》刊刻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山西都御史毕昭,按察使蔡天佑第二次刊刻。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又出了一种陆东刊本。陆东刊本在序中错将周定王误为“周宪王”刊著。周宪王为周定王朱橚的儿子朱炖。故而一错再错,人们在引用时都以“周宪王”撰。李时珍应该读到了错版之说,故而在其《本草纲目》中特此加注,这也充分表明一代人杰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上述种种皆是苍耳子的记载,似乎与京杭大运河邳州段无甚关连。其实不然,邳州运河畔苍耳子的别名叫道人头,是苍耳子中独有的称谓,其渊源之说,甚为别致。

唐朝武则天执政掌舵年间(690—705)利州道人道仁途自西蜀至下邳访道寻友,至邳州(时称下邳)拜访距山贝丘观道长贝丘真人。说起这道仁途可不是一般的游方道士,他与唐代女皇武则天,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

资料显示,唐武德四年至贞观三年(公元621—629)山西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武士彟任利州都督(利州为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大部分地域和今陕西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地域,州治在今天的广元市)。武都督的帐下有一副都统姓道名昇。道昇为道国王族后裔,籍乃今河南汝南县。道副都统与武士彟武都督乃生死之交,共事多年,二人亲同手足,十分要好。公元624年,唐武德七年的农历八月间,武士彟的夫人杨氏与道副都统的夫人汤氏同时分娩。武夫人杨氏生下一女,取名武照。道副都统夫人汤氏生下一男,取名道仁途。道副都统给儿子取名“仁途”,是有特别含义的。因为他习武从军,干的是杀戮无数的官差。所谓“仁途”乃期望儿子不再习武杀戮,而多行仁义之道。

武照,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掌舵朝纲后,其朝臣亲戚宗秦客为了给武则天当皇帝制造舆论,驳倒一些以“女人当皇帝,为阴阳颠倒,日月倒置,天下伦溃”之议,依据武“照”之音,造出有“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的“曌”字,深得武则天欣赏,自此颁旨,诏告天下,以“曌”取“照”。

途仁途与武则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但比她早半个时辰。武士彟与道昇亲如兄弟,双方儿女满月之酒是一同办的。武士彟是道昇的上级,又是女方之父,办满月酒时,他当着十几桌宾客宣布,与道昇结为儿女亲家,女儿武照即为道昇儿子道仁途未来的媳妇。

有道是,人存愿念,事与愿违。尽管武照、道仁途自小青梅竹马,拜师同一人,启蒙同一天。也尽管武士彟与道昇双方就儿女的亲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眼前的事实却使二人如同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十四岁的武照,被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世间万物,包括皇天厚土,全归皇帝所有。与武照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道仁途,突然间失去了本是自己媳妇的心上人,那种心情那种心态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

人随王法草随春。再怎么难受,也无济于事。在武照被荆州衙署官差护送至京城长安的第三天,道仁途在父亲道昇的准允下,愤然上了莲花山,进了灵台观,拜灵台观道长玄通真人为师。(笔者特注:广元市今天的天曌山灵台观,前身为莲花山,因山形远观若莲花。唐玄宗年间(712~755),为纪念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利州)而改称天曌山。)道仁途的家世以及与武氏家族的关系,玄通真人自然全知百晓,加之道仁途天资聪慧,性稳沉雄,玄通真人视其为已出尽心传道授法,且以其原名“仁途”为法号仁途。十几年间,道仁途尽得玄真道长真传,从道术到医术,从易术到武术皆娴熟精湛。

这天,道仁途诵完早课后被人传入玄真法堂。正在闭目打坐的玄真道长听到道仁途的脚步声,念了句“无量天尊”后示意其坐下。

“途儿,为师昨晚偶得一梦,其先祖籍地下邳郡隅头地之地下三声巨响过后,冒出诸多饿殍之手久久不去。今晨,贫道掐指细算,三年后,下邳当有蝗旱之灾,荒及千里,饿殍无数哇!为师有心救民于水火,无赖年高岁迈,出不了莲花山呀!”

(笔者注:资料文献记载,玄真道长所言的“下邳郡隅头地”即今天的徐州市辖下的新沂市与邳州市交界的窑湾镇)。

玄真道长闭着眼没头没脑地说完上番话后,睁开双目注视着道仁途问道“仁途,为师想让你到下邳走一遭,救荒救民如何?”

“仁途到下邳救荒救民?怎么救?师父可否示下?”

玄真道长站了起来,挥了挥手中云帚:“仁途,你今日当即收拾停当后,到观后花草坪走上三圈,看有何物附身便是救荒之物也。”

“师父,三年后之灾,是何灾象?请给徒儿明示。”

“此乃天机,不可妄泄。切记,观后花草坪转上三圈,随身之物,是为宝也。”玄真道长说完,云帚一挥,走出法堂不知所去。

师尊之命不可违。道仁途立马去寝堂收拾好行李包衭,正准备出门,道兄观中当家知客送来一封信札和银票,说是师尊刚令他转送。

道仁途接过后千恩万谢一番,背起包衭直往观后在草坪而去。花草坪实则是一处草药栽种地。里面有各药草几十种。道仁途依据师父的嘱咐,在花草坪里转上三遍后,发现裤腿脚上沾满了那种令人讨厌的毛球球。毛球球名叫胡葈,也称羊负来,能治一切风气,如风头寒痛,风湿周痹、眼目昏暗、牙齿痛肿。可是师父说的是“随身所带之物,可三年后救荒赈饥”呀!这胡葈行吗?!

道仁途心里打着问号,可还是将两只裤脚上和鞋面上的胡葈果实(球)一一摘下,用布包好塞进了包衭里向下邳出发。

到了下邳,按照师父信札上的指点,道仁途很快找到了下邳距山贝丘观道长贝丘真人。贝丘观道长看了玄真道长的手札(信)后,点头不已,将道仁途安置妥当。道仁途是个闲不住的人,当即拿出布包里的胡葈果实,将师父玄真道长交待他的一番话,原原本本地向贝丘真人学说了一遍,并请教贝丘道长,这胡葈果实如何处置。

邳州运河话苍耳(作者: 韩进林)

贝丘真人亦是当年的道教名流,与利州玄真道长乃莫逆之交。二人道行深邃,心慧秉通,甚知玄真其意。当即让道仁途先在距山贝丘观选了处熟地将胡葈果实种下。第二年春夏,胡葈遍地开花结实,贝丘道长在三月三法会上,让数千礼道的信众每人带上三颗胡葈果实,在下邳一带运河边遍洒广播。胡葈极喜潮沙之土壤,两年间,下邳运河岸边上百里之带全是胡葈之花,秋季粘乎乎的全是果实。第三年,胡葈横行霸道,通过过河摆渡者的无意传播,运河对岸的河沿处也长满了胡葈。

这一年的秋天,也就是玄真道长所言的第三年八九月间下邳大地蝗虫遍野、将地里的庄稼、山上的树木吃了个精光,甚至路边上的草都啃吃得一干二净,唯独只有运河滩凃及岸边的胡葈(苍耳)原株未动。此时的下邳人家无存粮得,饿得两眼昏花,乞讨无门。饿死倒毙在荒山野岭者不计其数。

在距山贝丘观里的道仁途,想起了师父玄真道长“所随身之物可救荒救民”的谶语,当即将漫山遍野的胡葈采摘回研究鼓捣,发现胡葈的根可以食用,特别是带刺的果实炒熟去皮研细成粉特别香甜可口,做糊糊做馍馍均可。贝丘道长将此法向乡民传告后,下邳四乡八里的人都到运河四野及距山采集胡葈充饥救命。

大灾过后,官府统计饿死民众,唯下邳饿死者居少,存活者都传颂乃距山贝丘观道长之功。官府找到贝丘道长,贝丘道长实话实说,告知乃蜀地道仁途道长奉师命,于三年前来下邳种胡葈救黎民的经过。官府欲褒奖道仁途,被其婉谢,只求赐一地修观栖身。经贝丘道长指点,艾山从此成了道仁途布道讲经场所。

下邳百姓为纪念道仁途的功德,将充饥活命,药食两用的葈(苍)耳取名道仁途,道仁赐。但不知何故,久而久之,“道仁途”叫成了“道人头”。已至到与道仁途同期的唐朝著名学者、医学家、食疗家孟诜(621~713)在其《食疗本草》医著中,首次刊出苍耳的别名“道人头”。此后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亦称“道人头”。

有关道仁途下邳传种葈(苍)耳,救荒救饥的故事,在今天邳州古代文献中有无记载,不得而知。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依据北宋(960~1279)年间,大医家唐慎微(1056~1093)所著《证类本草》医著引用《斗门方》所载。笔者顺藤摸瓜想找到《斗门方》原著,只可惜《斗门方》只见后世医籍的引用所说,原著佚传,不能将道仁途下邳广播葈(苍)耳救荒的原始记载呈现给读者诸君,以示遗憾。以下四句顺口溜结束赘文。

西蜀道仁途,救饥下邳游。

苍耳救饥荒,运河传千秋。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