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姑苏城的一隅,一家名为“来碗米酒”的米酒馆里,正酝酿着一场属于老友的欢聚。
做东的徐行长早早订好了临窗的雅座。窗外是小桥流水,灯影桨声;窗内是暖黄灯光,酒香弥漫。他今天邀约的两位,身份有些特别——既是事业上的旧相识,也是人生路上的老知己。一位是曾在上海滩并肩打拼多年的老同事顾行长,另一位则是大学同窗四载、现亦已退休的黄科长。
“老顾,老黄,这里!”徐行长起身招手,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顾行长黑色衬衫外面套着同色系夹克,脚蹬一双黑白相间的耐克鞋,透出退居二线的松弛;黄科长则穿着酒红色的夹克,配一条蓝色牛仔长裤,笑容里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温和。三人一见面,无需过多寒暄,往昔的情谊便瞬间回流,填满了彼此之间的空隙。
“老徐,你这地方选得好啊,有味道!”顾行长环顾四周,看着古朴的木质桌椅和墙上的水墨画,点头赞道。
“是啊,脱离了那些大酒店的喧嚣,这里更自在。”黄科长拿着单反相机,笑着附和。
正当徐行长与顾、黄二位在来碗米酒馆门口寒暄时,他目光瞥见不远处一道熟悉的身影,正捧着相机在河边专注地取景。
“哟!那不是于老师吗?”徐行长惊喜地喊道。
那位被唤作于老师的女士闻声回头,她是本地的退休教师,也是徐行长的旧识。她穿着一件蓝色中长风衣,配一条黑色微喇西裤,乳白色的平底鞋上系着精致的蝴蝶结。
“徐行长?这么巧!”于老师笑着走过来,与顾、黄二位也互相认识了一番。

徐行长看着于老师手中的相机,灵机一动,热情地邀请道:“于老师,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准备去来碗米酒小聚。这离饭点还稍有些时间,我记得您上次提过,这附近的榜眼府第最近修缮后开放了,我们可有这个眼福,请您这位活历史带我们去参观讲解一番,顺便拍几张照片?也让老顾和老黄感受一下我们苏州的人文底蕴。”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顾行长笑道:“那可是求之不得!有专家带队,这参观的含金量可就大不一样了。”黄科长也连连点头,对这座充满书卷气的古建筑表现出浓厚兴趣。
于老师本就是热心肠,见几位朋友如此有雅兴,便欣然应允:“哈哈,好啊!这座府第的主人乃是乾隆年间的榜眼,格局雅致,文风盎然,正好适合拍照。几位请随我来,我们边走边聊。”
于是,一行人便在于老师的引领下,先行步入了那座青砖黛瓦、充满历史沉淀的榜眼府第。于老师如数家珍地讲解着府邸的沿革、建筑特色以及主人的轶事,徐行长三人听得入神,不时驻足欣赏,或在于老师的指点下,在精美的砖雕门楼前、在幽静的庭院回廊间拍照留念。古雅的氛围与老友重逢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为接下来的米酒之约,更添了一份风雅的前奏。
从榜眼府第出来,几人已是兴致勃勃,对苏州的雅致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徐行长抬手一指不远处亮起的暖灯:“各位,雅集暂告段落,咱们的来碗米酒馆酒肉之约,现在正式开始!”
落座后,徐行长熟稔地点菜。不一会儿,菜肴便陆续上桌,都是些接地气却又见功夫的菜式:红艳诱人的剁椒鱼头,鲜辣开胃;酥烂入味的藏书羊羔,香气扑鼻;原汁原味的盐水河虾,清甜弹牙;咸香下酒的香肠荷兰豆,色泽分明;浓油赤酱的红烧肉,颤巍巍亮晶晶,是十足的硬菜;再配上一盘清爽的青炒空心菜,一碟开胃的凉拌黄瓜,甚至还有一道别具风味的党参黄芪烤花生,既香口又带着些许药膳的温补。

当然,主角是那两斤店家自酿的非遗传承刘氏米酒。乳白色的酒液倒入粗陶碗中,醇香四溢。四人举碗相碰,“来,为了咱们多年的情谊,为了今天的重聚,干一口!”
米酒初入口温润甘甜,后劲却绵长。就着这些可口的小菜,两斤米酒不知不觉便下了肚。酒至半酣,话匣子也彻底打开。从上海金融圈的风云变幻,聊到大学校园里的青葱趣事;从各自退休的休闲时光,o谈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微醺的氛围里,所有的头衔与身份都被卸下,只剩下四个可以交心的老友。
酒馆隔壁低度微醺区的瑶池鲜酿音乐吧有套高级卡拉OK设备,不知是谁先起的头,熟悉的旋律响了起来。于老师率先接过话筒,一首《月满西楼》唱得情真意切,她嗓音不算嘹亮,却自有一股动人的真挚。
顾行长被气氛感染,也高歌一曲《父老乡亲》,那句“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四人共同的情感闸门,博得满堂彩。
徐行长自然不甘落后,一曲《说句心里话》用最朴素的告白,戳中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那句“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道出了军人当使命在肩,思念只能退居二位。这个转折副词“也”让情感顿时有了重量:不是不想,是不能常想;不是不念,是必须克制。那种在责任与本能间的挣扎,尽在其中。我们听到的不是表演,而是一个铁汉罕见的脆弱瞬间,是隔着千里山河的深夜独白。当刚强外壳裂开一道缝,流露的真情才格外动人。

黄科长在众人的掌声中来一首《北国之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这句歌词,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勾勒出游子心中那座永远回不去的原乡。在黄科长深情的演绎中,我们不仅看见冰雪初融的北国画卷,更听见了溪水叩击记忆的声响,甚至触碰到独木桥上残留的冬意。这些意象是如此具体而微,却共同编织成一个抽象而庞大的概念——乡愁。
你方唱罢我登场,四轮下来,一个赛一个的好听,倒不是说技巧有多高超,而是那份融入歌声里的真情实感,最是动人。小小的米酒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连窗外的月色似乎都变得更加温柔了。

夜色渐深,酒尽歌歇。四人意犹未尽地走出酒馆,晚风拂面,带着苏州河水特有的湿润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今天真是太尽兴了!”顾行长拍着徐行长的肩膀,“这米酒,这菜,这歌,对味儿!”
黄科长也感慨道:“是啊,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无忧无虑。”
徐行长看着两位老友,心中暖流涌动,他顺势提议:“既然兴致这么高,明天我们一起去游苏州如何?去看看拙政园的精致,走走平江路的老街,尝尝地道的苏帮菜?”
“好主意!”顾行长和黄科长异口同声地应和。
于是,在姑苏秋夜的星空下,三个老友击掌为约,相约明日,再续这趟充满酒香、歌声与友情的苏州雅集。明天的苏州,注定会因为他们的同行,而增添一抹更为生动温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