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芙蓉魂——记抗日女兵刘守玟

作者:徐敬军

十八岁的芙蓉魂——记抗日女兵刘守玟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的新馆里,一尊年轻女兵的铜像静静伫立。她目光坚定,仿佛仍凝望着1938年禹王山的硝烟——她叫刘守玟,一位永远停留在十八岁的湘籍抗日英雄。从无名烈士到魂归故里,这段跨越六十余年的寻亲路,藏着一个关于坚守与铭记的动人故事。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的烽火燃遍鲁南大地。这场历时一个月的血战中,29万中国将士浴血奋战,5万忠魂埋骨疆场,仅禹王山一役,便有13869名烈士倒下。十八岁的刘守玟,正是这千千万万守护者中的一员。

彼时,这位来自湖南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的少女,本应在长沙周南中学的课堂上诵读诗文。她出身书香之家,父亲刘德明是当地乡绅,哥哥在军中任职,她自己更是显露过人文学才华,常与同学王杏华畅谈诗词、共忧国事。但国难当头,她瞒着父母偷偷加入“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50师,先赴淞沪会战的炮火,再随部队转战台儿庄,成为一名战地救护队员。

禹王山的战斗中,枪炮声撕裂长空。刘守玟正俯身抢救受伤的连长,一名日军军官突然举刀砍来,连长当场牺牲。目睹战友殉国,少女怒火中烧,毅然捡起石块砸向敌人,却不幸被流弹击中胸膛。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裳,也定格了她青春里最英勇的模样。

受伤后,刘守玟与另一名女兵被送到距台儿庄九十里的徐州柳西镇陈塘村,寄养在陈大嫂家中。彼时兵荒马乱,缺医少药的环境让她的伤情日渐加重。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她将一封写给父母的信、两块银元交到陈大嫂手中,恳求对方帮忙寄信——直到此时,她的家人还不知晓,那个曾在书桌前读诗的女儿,早已扛起枪走向了战场。

不久后,十八岁的刘守玟永远闭上了眼睛。陈大嫂与村民将她埋在村头乱坟岗,悉心收好那封信与她唯一的一张照片。可战火很快蔓延到村子,陈大嫂一家被迫逃荒,归来时,那封浸透思念的信已被雨水泡得字迹模糊,再也无法寄出。

这份遗憾,成了陈大嫂一生的牵挂。此后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纸钱到刘守玟的坟前祭扫,从未间断。这份承诺跨越了代际,陈大嫂去世后,她的孙子陈开灵接过了这份责任,年年为这位无名烈士上坟。“一定要帮她找到家”,奶奶临终前的嘱托,成了陈开灵心中沉甸甸的执念。

凭着仅有的一张照片和奶奶留下的故事,陈开灵写下了刘守玟的事迹,一次次寄往报社却石沉大海。他没有放弃,亲自带着文章和照片找到编辑部,恰逢编辑王家金值班。读完故事,王家金突然失声痛哭——他三岁时,父亲便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烈士的故事,狠狠撞进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一定帮她找到家!”王家金擦干眼泪,重新梳理线索,得知烈士是湖南人后,将文章与照片寄给了《湖南晨报》。

报道一经刊发,便引发了强烈反响。几天后,编辑部接到了退休教师王杏华的电话:“照片上的人是刘守玟,她是我的同学!”几乎同时,一位老人也打来电话,称自己曾是长沙早稻田中学的体育老师,这张照片正是他当年为刘守玟拍摄的。

线索终于清晰——刘守玟的家乡,就在湖南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

2004年,在无数人的努力下,这位漂泊了六十六年的英雄终于“回家”。她的遗骨被安葬在湖南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镌刻着对她的致敬:“年轻生命,美好时光逝去”。2005年,她的衣冠冢又归葬故里,乡亲们自发相迎,让这位离家的女儿,终于能长眠在熟悉的土地上。2019年,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里,刘守玟的铜像正式落成,她十八岁的模样,永远留在了她曾战斗过的地方。

十八岁,本是鲜衣怒马的年纪,刘守玟却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量。她的鲜血,曾染红台儿庄的土地,也映得满山桃花格外灿烂;古老的大运河波涛不息,仿佛仍在为这位湘籍少女歌唱。

如今,芙蓉国里的春风拂过烈士陵园,那抹十八岁的英魂,早已化作永不熄灭的光,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路。刘守玟,这位永远年轻的抗日女兵,安息吧。

(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