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金乡人,1942年10月出生,1961年8月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1965年7月,他到张楼公社帮助民兵训练,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毛泽东、邓小平等号召全国军民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61年8月,王杰初中毕业后自山东金乡参军入伍,加入时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来到部队后,王杰对军营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而最吸引他的,就是师里威武的坦克了。
按照以前炮、装、工、化、防五大兵种的划分,装甲兵可是仅次于炮兵老大哥的存在,要论稀少程度,这铁流滚滚的坦克,在那个时代,可真就是稀罕物。一天中午,几辆坦克轰隆隆地从新兵连西边开过,王杰一见,拉着战友杨荣新拔腿就朝坦克追去,一直跟着坦克跑进了车场。坦克一停下,里边跳出几个战士来,只见他们头戴坦克帽,脚穿大皮鞋,走在地上噔噔直响,好不气派!王杰被眼前的一切迷住了,他摸摸坦克,又瞅瞅坦克兵,心里别提有多羡慕。说句实话,咱们的战士们都深爱着自己身上的那身军装,但要是说青年士兵没有人艳羡空军的飞行头盔、没有人艳羡坦克兵的风镜、没有人艳羡海军带着飘带的无檐帽,就多少有些不实事求是了。王杰也是个刚刚入伍的战士,他也盼望早日分到连队去,当个坦克兵,将来也能开着坦克上战场。
可时间一长,新战士们对部队的了解也就多了。他们开始知道,坦克部队的兵种很多,并不是人人都能去开坦克的。后来他们听说,这里还有个工兵连,有的人新兵下连是要去当工兵的。工兵,一把工兵锹,一个炸药包,抬头就是土,低头就是干的工兵。这个军棋上最小的棋子让不少新战士的情绪波动起来。王杰也在心里想着,自己是初中学历,这在当时真的算文化高的了,一个有文化的兵,不去操弄复杂的坦克,难道分配扛铁锹!他这样暗示着自己,暗示自己当坦克兵的心愿一定能够实现。
然而,新兵连紧张的训练和生动有力的教育,使王杰的思想在一个月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前途?他想得很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人们认为没有前途的地方,一样会出英雄人物;在人们认为有前途的岗位上,也不见得成为英雄。其实,有无前途在于你是否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地为党工作。”王杰认识了这样的道理。
初秋军营的夜,有微微的风、皎洁的月。窗下,王杰伏在微弱的小灯下,一笔一划的写下了给党支部的决心书:“我恳切地请示党支部批准我当一名工兵,分配我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是的,去艰苦的地方当一名工兵。工兵?工兵怎么了,工兵是毛主席口中红军长征时的白龙马,是我军战斗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而年轻的王杰,很快就会加入这个光荣的集体,成为中国工兵中闪耀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