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邳州,乃至更广的艺术领域,侯德明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从沂蒙山区走出的艺术家,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在油画、水彩、国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艺术人生宛如一部精彩的传奇,激励着无数艺术爱好者不断前行。
1938年,侯德明出生于鲁南山区。自幼,他便对绘画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山间的溪流、古朴的村落、劳作的乡亲,这些乡村生活的质朴场景,都成为了他童年绘画的素材。他常常坐在自家门前,用树枝在地上勾勒着眼前的世界,虽然笔触稚嫩,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这份对绘画的热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茁壮。
1957年,侯德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师大美术系,这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南京师大,他有幸师从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徐明华等一众名家。傅抱石笔下的磅礴山水,陈之佛细腻的工笔花鸟,吕斯百严谨的造型,徐明华灵动的色彩,每位大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都让侯德明如获至宝。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课堂上,他专注地聆听老师的教诲,认真揣摩每一个绘画技巧;课后,他常常泡在图书馆,翻阅各种艺术典籍,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在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府里,侯德明不断成长,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毕业后,侯德明毅然选择长期扎根苏北沃土,投身于美术创作和教育普及工作。他先后任职于运河高师、运河中学、邳州文化馆与文化宫,多年如一日地从事群众艺术工作。在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苏北的风土人情、乡村的四季变换、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了他绘画的灵感来源。他背着画架,穿梭在苏北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侯德明不断探索,涉猎广泛。油画、国画、水彩、版画等领域,他均有所涉足,且兼容并蓄,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油画是侯德明最为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他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与深厚的功底。他的油画作品浑厚、朴实、自然、清新,蕴含着诗和音乐般的律动。他十分注重研究色彩表现技法,认为油画就是色彩的诗。在创作过程中,他大胆实践,积极吸收印象派、表现主义的色彩方法,同时深入研究苏俄写实艺术的人文传统,经过不断地探索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美抒情画风。他的油画写生与创作,色彩丰富、微妙,色调与用笔富于变化而协调,画面空间与构图表现出饱满而丰富的画意,富有抒情之韵味。
在早期的油画创作中,侯德明秉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量力而行地选择人物少、场景小的题材,类似带有主题性的肖像画,例如《我们的好教员——王杰》《农民画家》《女青年》《敬老院》等。在这些作品中,他专注于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刻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生活状态。以《女青年》这幅作品为例,画中的女青年面容清秀,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憧憬与希望。侯德明通过对她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等细节的精心描绘,生动地展现出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形象,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扎实的基础。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艺术追求的日益提升,他逐步加大创作的难度,选取人物多、场景大的题材,例如《一切为了前线》《流逝的岁月》《收获》《春天的希望》《征帆》等作品。在《春天的希望》中,画面里有18个人物,他们在田野间劳作,有的在播种,有的在施肥,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态都各不相同。侯德明巧妙地运用了透视和色彩的层次变化,将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展现出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也展现出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侯德明在探索以油画表现历史题材时,并非一帆风顺。曾因难度大,既无亲身体验又无间接感受,主题先行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而遭遇失败。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认真总结惨痛的教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最终,他以淮海战役为题材创作了《运河大桥争夺战》。这幅作品在纪念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时展出和发表,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广泛好评。画中,激烈的战斗场面被生动地描绘出来,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勇奋战的战士,通过他的画笔跃然纸上,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除了油画,侯德明在水彩画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他的水彩画作品呈现出浑厚、朴实、率真、和谐的独特风格。代表作《迷蒙山庄》便是这一风格的绝佳体现。在这幅作品中,他将自己心底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入画笔,把具象的小碾赋予人格化的魅力。为了突出小碾这一核心形象,他巧妙地在背景处理上采用迷蒙、虚幻的表现手法,以虚衬实。利用水与彩的相互渗化,营造出整个画面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宛如一首朦胧而美妙的诗篇,蕴藏着他对故乡那片土地深深的情感。当观者凝视这幅画,仿佛能置身于那个云雾缭绕的山庄,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神秘,小碾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之中。
在国画和版画领域,侯德明同样有所建树。虽然相关资料对这两方面的具体作品介绍相对较少,但从他在其他绘画领域展现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不难推测,他在国画和版画创作中也必定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与表现手法。在国画创作中,他或许借鉴了传统国画的笔墨神韵,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独特的构图和意境展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而在版画创作中,他可能运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对比,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侯德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多年来,他在高校美术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培养美术人才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徐州工程学院(彭城大学)担任美术系主任期间,他严谨治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艺术素养。他亲自授课,言传身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的艺术见解和创作能力。
在文化宫工作时期,侯德明更是为美术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积极组织各类美术培训班和活动,为广大业余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他耐心地辅导每一位学员,不论他们的基础如何,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批美术人才脱颖而出,其中不少学生考入了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大美术系等知名艺术院校,并走上了专业美术创作的道路,在画坛上崭露头角。这些学生如今已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侯德明的辛勤培育,而侯德明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成为他们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许多学生回忆起侯德明时,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称他不仅教会了他们绘画的技巧,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创造美。
尽管长期从事油画创作,而油画是一种外来艺术形式,但侯德明始终牢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将民族文化的底蕴深深融入到作品之中。他的作品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底蕴,体现着“天人合一”“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精神要义,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深沉、雄浑、质朴、率真意境的追求,成了他的自觉行为。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中国大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侯德明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1979年,他的版画《古文物新生》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1992年,他的水彩画《晴雪》《迷蒙山庄》入选《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画集,并被韩国水彩画协会收藏;1994年,《迷蒙山庄》在军博展出后被收藏。他还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6年,江苏省邳州市举办《侯德明画展》,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字;1987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盐城市举办《侯德明油画展》;1993年,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侯德明油画展》等。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成果,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3年,“抱朴守真——侯德明艺术作品展”在徐州美术馆(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徐州美术馆(艺术馆)“百名老艺术家作品抢救、保护和展览扶持工程”的首展,共展出侯德明的136幅作品,主要以油画为主。展览现场,观众们纷纷驻足欣赏,感受着他作品中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色彩丰富、微妙,色调与用笔富于变化而协调,画面空间与构图表现出饱满而丰富的画意,富有抒情韵味,呈现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侯德明艺术生涯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也为徐州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侯德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对艺术的热情依然不减。他依然坚持创作,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他的艺术人生,是一部用色彩与笔触书写的奋斗史,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生动诠释。他用自己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也为邳州乃至中国的艺术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侯德明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不断追求艺术的真谛。
评论列表(21条)
为艺术家点赞!为三位老师的佳作点赞!
@刘芳15701359782:谢谢!
大榆树的留言: 候老师不但作品好,人品也很好!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活脱脱的一位山东汉子。我的老友,我好久没见您了,真是好想您!
@陈景胜:谢谢老友!
艺术塑造人生,艺术改变人生,艺术就成人生,艺术辉煌人生。
艺术是挚友心灵的陪伴,分享生命中每一份感动;艺术是孩子纯真的笑容,带来生活里最纯粹的快乐!侯老师就是用色彩与笔触勾勒艺术人生的艺术大家。为侯老师点赞!为作者点赞!
@德不孤必有邻:谢谢叔的精彩点评!
文字通俗易懂,写得真实生动,点赞支持!
@陈小鹏:谢谢!
作者用大篇幅详实介绍了侯老师的艺术生涯,反映出老师的艺术造诣。作为侯老师的学生感到骄傲!作品满满正能量!为作者佳作点赞!
@大海:谢谢老同学!
为艺术家点赞,为老师美文点赞!
@陈艳@Ccy天涯草(413):谢谢!
艺术家!点赞!
@晨光:谢谢!
文章写人叙事有条有理,内容丰富动人!正能量满满!点赞!
@大风:谢谢!
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苏情鲁谊:谢谢!
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自然,如一汪清水,以艺术的形式,拷问历史,带着灵光点燃了人们的期望,勾勒出一篇篇不朽之作![强][强][强]
@雨杉:谢谢!
谢谢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