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园的晨露记得少年的身影,西南联大的油灯映过求索的眸光,斯德哥尔摩的聚光灯见证过华人的骄傲,”归根居”的书桌留存着赤子的热忱。杨振宁先生以百年人生铺就的科学长卷与家国情怀,如北斗般在历史长空熠熠生辉,值得每一位国人永远铭记与追思。
先生的求学之路,是烽火中生长的传奇。1938年那个动荡的秋天,十七岁的他穿越战火硝烟考入西南联大,在茅草屋顶的教室中聆听吴大猷、王竹溪等名师教诲,以”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之名,在知识饥荒中筑牢根基 。许渊冲笔下”眉宇间流露出英气”的青年,在煤油灯下完成《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毕业论文,于清贫中坚守对物理世界的好奇。1945年赴美深造时,他对导师直言”总得回中国去,中国需要实验物理”,这份初心成为贯穿一生的精神坐标。从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辉煌突破,他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格言,在物理疆域拓荒不止,最终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石,被赞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
先生的奉献之路,是跨越山海的归航。1971年中美关系初露解冻,他便冲破阻隔回国探亲,在见到挚友邓稼先时,听闻中国原子弹自力更生的真相当场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奔走于多所大学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的”第一人” 。当国内基础科学亟待复苏,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言重视基础研究,为科研事业重启注入关键力量;为培育科技中坚,他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脊梁。
晚年的先生更是将全部心力倾注祖国。1999年起,他全职执教清华,把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版普林斯顿”,亲自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人才,在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里,为青年学子点亮明灯。从力主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到发起”科学探索奖”,从协助设立多个科学基金到为科教政策建言献策,他用行动践行着”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家训,诠释着”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血液”的赤诚 。
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说:”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诚如其言,他的存在让世界看见中国智慧的力量,更让无数年轻人相信”中国人能做最好的科学” 。他的求学之路告诉我们,科学探索从来不是坦途,唯有坚韧与谦逊能抵达真理彼岸;他的奉献之路昭示我们,个人理想永远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方能成就不朽价值。
如今巨星陨落,但先生的精神之光永不熄灭。那些写在黑板上的公式、留在讲台上的箴言、融在血脉里的情怀,早已化作滋养后辈的养分。当年轻学子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当科研工作者为自主创新矢志不渝,便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与传承。
杨振宁先生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人民科学家,既要能”俯察粒子之微”探寻自然奥秘,更要能”仰观家国之重”践行使命担当。这份跨越世纪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把终身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智慧之花绽放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评论列表(1条)
谢谢刘主编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