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山海关景区,所领略的远不止自然风光,更是厚重历史的沉淀、朝代更迭的沧桑、频繁战事的回响、英雄辈出的激昂,以及一段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山海关景区集山海关古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角山长城、孟姜女庙等景点于一体,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夜幕降临,我顺道拜访了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庙。这座庙宇因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而建,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庙的规模不大,宛如农村往昔的小庙,却因一副千古传颂的对联声名远扬。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为“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的读法堪称千古谜题,难倒了无数才子,它不仅是文字游戏,更蕴含着对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思考。最终,在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的解读下,才有了定论。
次日清晨,我来到了山海关。山海关作为明代长城的东部入海处,是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的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遥相望。山海关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美誉,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城内机关密布,宛如一座迷宫,敌军一旦进入瓮城,便只能束手就擒,因此让敌人闻风丧胆。
彼时,天下第一关的陆地部分顺利建成,然而连接大海的部分却困难重重。每至冬季,敌人仍可从海上踏冰进犯。为了锁住海上入侵通道,建造老龙头成为当务之急,重任落在了戚继光将军的肩上。但此项工程谈何容易,海下深达七丈,填海所用的石头、木头、大砖等,在退潮时刚刚填好,一涨潮便被汹涌的波涛冲得无影无踪,有时甚至连士兵做饭的锅都来不及撤离。
明朝时期,忠臣稀少而奸臣众多,有人污蔑戚继光耗费民脂民膏,故意拖延工程,要求停止修建并治他的罪。全城的乡绅百姓纷纷拜见钦差大臣,恳请老龙头的修建不能半途而废,因为敌兵常从海上越境,老龙头至关重要。面对数次失败,众人皆为之烦恼,不知如何是好。一次退潮后,所有建筑物都被冲走,唯有一口反扣的锅留存原地。戚继光由此获得灵感,借鉴此方法,终于成功完成了老龙头的修建。此后,老龙头在防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坚不可摧,在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敌人攻破。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迅速抵达山海关,吴三桂献关投降,清军长驱直入,同年十月定都北京。这座坚固的堡垒竟因内部出了叛徒而被攻破,明朝也随之覆灭,清朝取而代之。
在这天下第一关,无数先烈曾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也曾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毛主席高瞻远瞩,采取“关门打狗”的战略,拔掉锦州这颗“咽喉之刺”。在林彪元帅的指挥下,解放军一举歼灭东北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这一战略决策令蒋介石始料未及。正如国民党将军廖耀湘所言,这般雄才大略绝非常人所能企及。更让国民党意想不到的是,解放军从东北通过山海关迅速入关,以闪电般的速度,封锁北平、攻打天津、跨越淮海、渡过长江、横扫云贵川、解放海南,最终统一大陆,建立了新中国。
站在山海关上,我心中满是对毛主席的崇敬,对吴三桂这样的内奸则充满痛恨,同时也十分钦佩明朝大将戚继光。戚继光排兵布阵如臂使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痛杀倭寇,保家卫国,还著有《纪效新书》,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他在实战中创编的戚家拳,对后世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我所喜爱的陈氏太极拳,其鼻祖陈王廷便是戚继光手下的一员大将。陈王廷告老还乡后,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以戚家拳为基础,结合《易经》《黄帝内经》以及儒家、道家思想,潜心钻研,创编出了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老龙头、孟姜女、古长城、山海关,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戚继光将军,他们犹如巍峨的长城和雄伟的山岳,永远屹立不倒,永垂不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