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4日参观过河道总督署展示馆、遗址公园,因为天气下雨,就回宾馆,准备晚上观看古运河夜景,但是雨一直未停,晚上没有去成。
10月5日早饭后,天还在下雨,看天气预报,最近几天都有雨,不能仅在宾馆里等,在等时间就没有了。大家意见,冒着小雨去南旺镇。
南旺镇隶属山东省济宁市,南旺分水龙王庙位于南旺镇北。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2010年10月被评为第一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内左边是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右边是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大厅内的模型是一艘大船,船上的风帆显示乘风破浪,永往直前,风帆上写道“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馆内设有序厅、古代运河展厅、3D影视展厅、南旺枢纽展厅、河工技术展厅和运河管理展厅。每个展厅都以展示南旺枢纽科技为主题,综合运用文物藏品、历史文献、图片、模型、3D演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现南旺枢纽的水工技术成就和历史文化内涵。
会通河建成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与黄河相接,北与卫河,南运河相通,自南而北穿越山东地垒,其中,山东汶上南旺为全段最高点。由于没有解决济宁至南旺的水源问题,元代年漕运量只有20万石。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在地势高于南旺13米的戴村附近拦河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济运。戴村地形两岸夹山,坝基稳定,距南旺较近,是汶河水济运的最好的分水点,小汶河为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南岸处所开引河,原为汶河的一个岔流,后逐渐淤塞。1411年,宋礼、白英按照寻走高地,沿用旧河的原则,重新疏通了汶水溜道。长约90里,左盘右旋,走高避低,呈S形前进,引大汶河水至南旺入运。
导泉济运,是解决运河水源尤其是枯水期水源的第二条徐径。大汶河为季节性河流,冬春水量较小,于是开挖泉河,并沿山堪泉,汇流成泉河,汇集泉水入运,补齐冬春运河水量。据资料统计,明代管控山泉234眼,清代管控山泉476泉。
在小汶河与运河合流处对岸,筑砌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坡岸,以抵挡汶水的冲击,并使汶河来水南北自动分流。根据《清平具志》载,由南旺而中分,十分之四向南流至徐州、沛县入黄河,十分之六北流至临清会合御河。《明史.宋礼传》中记载:“南流徐沛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民间就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
建闸节水,为了控制南北分水量,又在分水口上下各五里处建闸,南闸为柳林闸,北闸为十里闸。引汶济运之水到南旺后,根据南旺南北运河水量大小和漕船多少,适时启闭柳林或十里闸,调节运河水量。
据清.张伯行《居济一得》记裁,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三湖的作用。
南旺湖,南旺湖蓄水原以济运河之不足者也。南运不足,则开济运闸放水,使南今之十字河是也。北运不足则开关家大闸五里铺滚水石坝放水北注。
蜀山湖,蜀山湖所以蓄水济运也,故冬月挑河时,将汶河之水尽收入湖,以备春夏之用,较他湖为最紧要。
马踏湖,马踏湖所以济北运也,其湖口有曰徐建口,有曰王士义口,皆放湖水入汶河,出分水口者也。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力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是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九年命开会通河。
白英(1363一1419年),字节之,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

会通河北起聊城临清市,南至济宁微山县,纵贯黄河中游冲积扇及山东丘陵西缘,地势以山东济宁南旺镇为最高,从南旺分水口向南北两侧降低,南、北两侧地形纵坡降0.2‰左右,时代时期会通河最高点南旺与大运河南北两端最低点(分别位于扬州长江运口和天津静海附近)的最大高兴达的30米。
为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明代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修建了著名的“南旺枢纽”工理,引汶济运、南北分流,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
南旺枢纽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份值的水利枢纽,其围绕“引”、“蓄”、“分”、“排”四大重要环节,成功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
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目前其现状分为建筑群基址和现存建筑两部分。
整个建筑即坐南朝北,面向分水口,自东往西由龙王庙建筑群、禹王庙建筑群和祠堂建筑群三组院落构成。
龙王庙建筑群主要有牌坊、山门、戏楼、钟楼、鼓楼、龙王大殿和关帝庙。
禹王庙建筑群主要有水明楼、接官厅、禹王殿和观音阁。
祠堂建筑群由宋公祠、潘公祠、白公祠、文公祠、蚂蚱神庙及西侧的白大王庙组成。
现存的建筑有:关帝庙、禹王殿、观音阁、宋公祠、文公祠和蚂蚱神庙,其余建筑现仅存基址。

龙王庙是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前有庙门围墙起于石砌而成的高台之上,门外分列四对面目狰狞的石雕水兽。居高临下紧连宽4米,长220米的石砌河岸,12根供船只停泊挽缆的巨型石柱,如同卫仕一般屹立于河岸上。
庙门前院,可见阔21米、深13米、高亦13米的单檐歇山式大殿,红墙绿瓦,檐角飞挑,起翘挂有风铎。重梁起架,内顶天花藻井,斗拱疏朗。殿内原奉20尊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泥塑神像,悬挂“疏流利运”、“麻被汶泗”、“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横竖匾额30余面,皆为明清士绅名流所书,俨若书法展览一般。
禹王殿平列于龙王庙左侧,内奉禹王塑像,殿前临河矗立“水明楼”一座,起建于高4米,宽18米,长22米的台基上,台下中间为券洞式通道,沿台阶而下即运河登岸处。台上楼高8米,宽12米,深10米,前檐下高悬“水明楼”大字木匾,为清代书法家松年手书,笔法遒劲俊酒,另配有“四山朝供”、“汉水分流”、“银汉分光等匾额,悬挂醒目处。登楼远眺,峰峦叠起,俯瞰汶、运二水交汇。楼下有乾隆御碑亭,铭刻清帝南巡途经此处的诗赋题咏。
宋公祠居禹王殿之左,内奉在暑督导遏汶济运的治河工程中,功勋卓著,备受人民爱戴的明永乐间工部尚书宋礼塑像。祠内有明清刻石10余方,多为诗祠歌赋赞颂之词。前有对列配殿二座,一座奉辅佐宋礼治河的济宁同知潘叔正,一座内祀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老人的塑像。
石砌分水口设施位于汶运交汇处小汶河口两侧,向南好相隔50米与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相对。在小汶河入运河的东西两侧拐角处,用大石板垒砌成喇叭形分水口。西侧仅存拐角处一段,长约9.5米,东侧保存较好,残长约60余米。分水口东南角呈120度南拐。
砖石堤岸,在运河北岸分水口以西,东西清理近400米,用斜立石板深入河泥中或平铺石板作基础,上平铺顺砖逐层内收,顶压平铺石板形成砖石堤岸,砖上有铭文,应为明弘治拾年或其后构筑。

现残存的斗门豁口,是邢通斗门,是明永乐年间修建,是运河与南旺湖之间的重要减水闸,底部东西宽约7.25米,深约5.5米。其结构应是在大堤上预留沟槽,底部立木桩做基础,上铺斗门底部石板、砌筑两侧石墙,外用三合土加固。
登岸口俗称停船靠,砌垒在运河砖砌河提上,通过台阶连接堤岸与运河。在分水口西侧经过考古发掘的400余米砖石堤岸上,发现四处登岸口,每个登岸口相距约90米,
该登岸囗为14层台阶,宽约2.05米,高约1.5米,台阶高度14一20厘米,每层都用石板错缝平砌,逐层向内斜收,形成堤岸向内嵌入式登岸口。
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保护范围,向南200米,向北200米,向东190米,向西18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缘线向外延伸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