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城东大道淮海宗申产业园北侧,有一座山峰是苏轼祈雨之地,这座山峰从明正统三年(1438)到民国十五年(1926)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内,徐州地方志有连续不断的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徐州志》对这座山峰的位置还特意画入《图考》,对它四周的山峰有明确的交代。苏轼祈雨的山清初叫圣水山,这座山峰位于土山寺北侧,骆驼山东侧,孤山(大黄山镇)西侧,双洞山(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内)南侧。到了民国,民国本《铜山县志》记载苏轼祈雨的山峰叫“老龙潭山”。
这座山峰有一口泉水,附近百姓都叫它“牛鼻子泉”。牛鼻子泉下方原有一座寺庙,庙内有一通古碑,古碑虽说已经残破不堪,碑文残缺不全,但是里面记载了“老龙潭山”地名。从地方志记载和这块古碑记载可以确定经开区境内的“牛鼻子泉”就是苏轼当年祈雨的“徐门石潭”。相传这块古碑的碑文是苏轼所写,因此经开区在建设霖雨山庄的时候特意在小区后边恢复了一个苏轼祈雨的景点,建有祈雨亭,请书法名人模仿苏轼字体书写了“霖雨苍生”四个大字,并让能工巧匠雕刻了一通独龙大碑。“霖雨苍生”这四个颜筋柳骨的大字出自何方?出自山下古庙里的残碑,碑上确有“霖雨苍生”字样。这是此碑的正面,碑文在背面。研究时发现碑文撰写者的姓名很难辨认。
但是碑文中明确讲到是率士兵前来祈雨的,说明这个人有可能是一位军官。从碑文落款中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四川涪陵徐”这五个比较清晰的字。古代四川涪陵人有没有在徐州当官的?查民国本《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发现清代末年有一位叫徐邦道的曾镇守彭城,再查民国本《铜山县志》徐州镇总兵,里面果然有他的名字,他曾担任徐州镇总兵,时间是光绪二年(1876)。
徐州镇总兵的官职比较高。清代驻防于徐州一带的绿营兵,由总兵官节制,镇标各营官兵。《清史稿·兵志二》:“徐州镇总兵:统辖镇标中营,兼辖徐州城守等营。”《清史稿▪职官志四》:“镇守总兵官(正二品)。掌一镇军政,统辖本标官兵,分防将弁,以听于提督。”
徐邦道:(1837年一1895年),名徐金锡,字剑农,号邦道,四川涪陵人,清末政治人物。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并参加了甲午战争,其指挥的土城子阻击战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
徐邦道多次率部驻扎徐州,据相关史料记载:1872年,唐定奎所部马军3营、步军13营与楚军徐邦道马队2营回防徐州。1874年6月,因日本入侵台湾,驻扎徐州的唐定奎部奉抽调13营步队6500人赴台湾作战,留陈凤楼马队3营1哨继续巡抚徐州、宿迁一带。1874年7月22日,调铭军刘盛藻部马步22营由陕西回防济宁、徐州一带,所余军队除由潘万才、徐邦道各统马队2营外,另有1营亲兵马队。
更详细的记载是同治七年(1868年),徐邦道随杨鼎勋击溃张宗禹于沧州减河桥口,平定西捻军,升总兵,因功更勇号“鉴僧额巴图鲁”,驻守徐州。光绪四年(1878)升提督(正一品)。两年后,驻天津军粮城,授正定镇总兵。
古碑上那几个难以辨认的字于是有了答案,是“鉴僧额巴图鲁”,是皇帝赠与的勇号。
因此,这块古碑的落款人是“鉴僧额巴图鲁四川涪陵徐邦道”。
不言而喻,“霖雨苍生”四个大字非苏轼所书,系徐州镇总兵四川涪陵徐邦道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