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本先生是我八十年代唯一一个来自外省安徽驻江海军部队的文友。我们相识在1987年秋天的一次联谊活动中,那是他所在的市硬笔书法协会与我所在的“萤火”诗社共同举办的活动。那时我知道他擅长摄影与硬笔书法,那时,他还没有涉及文学创作,我看好他的只有摄影和硬笔,但没有看过他的文章。若干年后,他从驻江部队转业并直接被安排在市文联工作,其后又当任了市文联书记,自然也在江山成了家扎下了根。一边抓江山的生态文学作品,一边又率先亲自走上了一条山水生态间的散文创作中,每次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之后,总会通过手机告诉我一道分享成就感。他写了一系列将自己融入到山水、草木间的散文,也可以说是游记。那日,我接过他送给我的新书《欲寻青山去》,我抽出了一些时间,进行了认真拜读。
我和治本先生认识三十多年了,近三十多年来,接触来往不多,在浙江西部地区,大多的文化人士我都认识,但在我的心目中,真正在坚持不懈地行走在纯文学这条道路上,并能成就文学事业的人也不多。于是,当我拿到他的新书散文集后,我才真正认真严肃地将书看完,我不得不长舒一口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陷入了久久不能平静之中。不能平静的不是书中带来的读后没有轻松自由之感,而是他的文字语言十分优美,好到了不敢相信这么优美的语言竟然出自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难以形容我阅后的心情。虽然书中没有著名作家写序,虽然我不够级别写序,但考虑到多年的自我原因,我已做出了长久脱离作协不发声的牺牲,直至此时我才发现,如果我再不发声,不是李治本先生的损失了,而是我的耻辱!只要我发声了,那才是我的光荣。感谢李治本先生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将这部少为人知的好书,推向了我。
《欲寻青山去》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好就好在它的轻松自如、辽阔视野、独特视角,正如他在《来凤来客》中写的那样:不时地,被青石板路旁的野生动物和葎草野花舔蹭着,心中竟多了几许自然的亲切。寂静幽深的青石板路萦于谷间,朝着隐僻的杨梅古树方向延伸。风化的石阶,青中带黑,斑驳的苔痕,宛如杨梅古树躯干上深深的裂纹。
杨梅古树在青石板的牵扯下,不再与世隔绝,就像智慧长者,在武陵山区诉说着自己的身世。跫然而至,踯躅在杨梅古树之下,和那些沉默顽皮的伙伴一起冥想,分享着绿荫时光的悠闲,与翠绿欲滴的杨梅古树相处不是寂寞的,是美好的、丰厚的。
这些都是在山水草木间对事物、对世界认识的一部分,从中又难以脱离对自己的释怀之情,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生活在别处”,对事物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洞察是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描写……
作者简介:
四毛一戴,1963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一个铁路之家。八十年代与友人共同创办“星云”文学社及“萤火”诗社。曾历任江山市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二十年,后卸掉一切成为一个独立写作者。有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发表于全国十多类纸质文学杂志报刊及五十多家网络平台,有多篇散文被江西人民出版社收入于散文集《月光地》,并多次获得地方性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有诗歌被编入中国60后年度诗选(2019)卷,也曾获【中国诗人】(中微诗刊)2019—2020年度荣誉诗人奖。
评论列表(2条)
李治本主席才华横溢,战略眼光清晰,2021年在江山一会,给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幸知新作发表,特此祝贺!
认识李治本先生是在2021年10月参加中华文学九城笔会去江山参加首届中国生态协会活动的会场上,李治本先生的发言生动、有条理、哲学性强,他还是会摄影大师,他的摄影集内容丰富,他还赠了我一本,去年在开封参加东京梦华文艺大典又见一面。由于时间匆忙而未能深谈,现在他的大作《欲寻青山去》发表,为一睹真容,先读四毛一戴先生为之写的序言,幸甚,深盼大作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