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兴洲老师的散文《赴朝老兵一一一孙明超》有感 (作者:陈志宏)

读黄兴洲老师的散文《赴朝老兵一一一孙明超》有感 (作者:陈志宏)

今晚细读我的亦师亦友黄兴洲的散文《赴朝老兵一一一孙明超》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是对黄老师这篇文章巧妙的构思布局,精炼的语言和流畅的文笔十分赞赏,没有想到,在我这半年停之不前的时候,黄老师的写作进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二是黄老师把赴朝老兵孙明超这位老人写的特别好。他为人正直,工作务实,一心扑在革命的事业上,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孙明超讲原则讲亲情,处处为工作和他人着想。他知人善任,把年轻的黄老师安排在最得当的工作岗位上,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孙明超主任闪光明亮的长处。黄老师用真挚的感情把孙主任的闪光点都写出来了,让人可信可敬。

改革开放初期,孙明超主任在陈楼中学工作,这期间正好我父亲在该校任代课教师。我父亲说,孙主任这个人很好,对他的生活很关心照顾。有一天中午,我父亲没有去食堂吃饭,孙主任还亲自来我父亲宿舍问什么原因。一看才知道我母亲把手擀面送来正用酒精炉煮面条呢?孙主任很好奇,我父亲让他尝尝我母亲的手艺,他也不客气端起碗来就吃,然后赞口不绝,老夸我母亲擀面条好吃。孙主任吃完面便匆匆的走了。不多会,孙主任竟然端来两碗菜拿来六个馒头,说是面条让他吃了,别回我父母亲饿着肚子。

从这件小事中,就能体会到孙主任为人处事的细致和平易近人的性格。所以,从我知道这件事情起,我就很敬重孙主任。

从《赴朝老兵一一一孙明超》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孙主任早年在部队就荣获过一等功。但是他从不在人前炫耀,仍然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受到了官兵的好评。后来赴朝参战,为保障前线部队作战,做出了贡献。就是还样的一位功臣,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从黄老师的文章中,能够看到,孙明超主任慧眼识金,把有才华的年轻人用在教学第一线上。当时年轻的黄老师不辜负孙主任的期望,挑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的重任,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不能不佩服孙主任知人善任,展示了他的领导能力和非凡的才华。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好人,因为客观的历史原因,在运动中也受到冲击,影响了前途,没有得到重用。可孙主任无怨无悔,仍然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孙明超赴朝参战,是文职人员,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但在朝三年间,为部队尽心尽力服务,转业后,教育局领导轮资排班,想安排他去邳北一个公社中学去当教导主任,他婉言谢绝。他说:“我虽然在部队里做了几年教员工作,转业后又在小学里当了多年教导主任,但我的文化水平不足以胜任中学教导主任工作,干个后勤嘛还行。”一九七五年教育局调他去陈楼中学做了总务主任,负责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就能看出孙主任务实的工作作风,也能看到作者并没有采用任何虚构夸张的手法来宣扬孙主任不争名夺利的优秀品质。然而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写,细心的读者都能体会到黄老师脍炙人口朴实无华的文风,这是难能可贵,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

"文学是人学"这个话题很早就被我国学者提出来了。文学既然是"人学",那么,就要把人的优秀品质和人的挚爱情感写岀来。在黄老师的这篇文章中,这方面把握的尤为突出。孙明超主任不管是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现在都深深地热爱着祖国和人民。他青年时代背井离乡,走上了求学之路,后来毅然参加革命,在纪律严明的革命队伍中,锤炼出刚正不阿的性格,处处想着国家和人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准备着随时牺牲自己的一切;人到中年,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工作起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那种不计名利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黄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把孙明超主任的光辉形象写出来了,是这篇文章的亮点。

文章的最后写到:"告别孙明超,回头想把此文往深处挖掘,可惜老人家年事已高,只说一些简单经历,作为离休的老干部,他对党和政府给他的待遇感激不尽,令我肃然起敬。"是的,孙明超的形象让我们肃然起敬,可是,已过花甲之年的黄老师,每天笔耕不缀,依顽强的毅力把一篇佳作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也让我们肃然起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