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波涛先生《一颗子弹头,筑梦红色路 》有感(作者:陈志宏)

读刘波涛先生《一颗子弹头,筑梦红色路 》有感(作者:陈志宏)

一颗子弹头,写出了一个人的红色之心。他是那么的执着,他是那么的忠诚,他是那么的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就是邳州文化网主编刘波涛先生笔下的报告文学《一颗子弹头,筑梦红色路》的主人公魏方。

刘波涛先生善于写散文,在他饱含深情的笔下写出了一系列及富乡土气息和农村勤劳善良人形象。那么这篇报告文学中的魏方,十分感人,他自幼在父亲的教育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文中写道:
"在魏方上小学时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父亲收藏物件木箱里面,发现一颗子弹头,当时因为年龄小,他搞不清楚那是做什么用的,便心揣好奇去找父亲问个明白。为了让儿子从小接受红色思想教育,他父亲便把在朝鲜战场与美国为首多国部队进行殊死搏斗的惨烈场面,便详细地讲给魏方听。为了永远铭记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于是魏方父亲便在战场上捡到一颗子弹头,细心保管随身带回祖国,作为永远的纪念。"

这一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交待了父亲的拳拳之心,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他毅然决然的赴朝参战。便在战场上捡到这颗子弹头。就是利用这颗子弹头,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魏方对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产生了无比的崇敬之情,就是这颗红色的种子,在幼小的魏方心里扎根发芽,4 6年都在追随着红色足迹,收藏着万余种红色纪念品。这样写使人很信服,使人看到这些文物想起新中国建立时的艰难,这种实物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作品因为按照时间顺序,有理有据的缓缓的道出了魏方近乎一生的追求。是这篇报告文学难能可贵之处。文中用事实说话,写得非常感人:
"每次到外地出发,魏方最大的嗜好,就是要到旧货市场去转一转,用他敏锐的眼睛,去扑捉他心意的红色老物件。一次他到四川出发,在一处旧货市场转悠时,突然一尊毛主席全身白瓷站像映入他的眼帘,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的他眼冒金光,赞不绝口地说:“这尊主席像保管的太好啦,一点损伤都没有,简直太完美啦!”他非常想把主席像请回家,可是又考虑路途那么遥远,邮寄吧,又怕路途损害,经过大脑激烈斗争,最后还是欲求战胜困难,他坚定地说:“就是背,我也要把伟人像背回家”。就这样,魏方一路小心翼翼,背着三十多斤重的伟人站像,挤汽车上火车一路风尘仆仆,最后将伟人站像完好无损地背到家中。至于这样特例,在他的漫长生活中,枚不胜举。"

这段描写极富感染力,张显了刘波涛先生驾驭语言能力的娴熟,同时又交待了魏方这个人物的完美形象,他是那么热爱开国元首毛泽东,具体表现在:从买毛主席全身白瓷像那样的细心,到背着三十多斤重的伟人站像,挤汽车上火车。一路艰辛的把毛主席白瓷像完好无损背回来,旅途中的艰辛,读者是能想像出来的。魏方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列举这样的事例令人信服感动。

读刘波涛先生《一颗子弹头,筑梦红色路 》有感(作者:陈志宏)

最后建红色文物博物馆,使得魏方追求一辈子的事业得到了领导和人民的认可和赞扬,使得这万余种静止的红色历史文物,发挥着教育人民、鼓励人民,让人民产生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这样写使魏方这个人物形象得到了升华,体现了人生价值所在,也激励着人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多做贡献。

这篇这章好就好在他是按照时间顺序,脉络清晰,列举几个重点事例,紧紧的咬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写作技巧,更彰显着文章衔接自然,文笔流畅,文气贯通,文风朴实之效果。再就是用词精练、得当、准确又是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较之他的早期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当然,为此我不能不说说刘波涛先生的舒情散文写的也是很好的,以前我拜读了他的不少散文,读后很激动,也就不由自主的写过几篇读后感。今天突然发现了刘波涛先生这窗报告文学写的很好,于是就挂一漏万的说两句,也是被精彩的文章所感动。真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期盼刘波涛先生笔耕不辍、勤奋创作,将来将写出更多更好的报告文学,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大唱赞歌吧!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