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红岛上的盲行者

作者:张尊浩

显红岛上的盲行者
古黄河上,和平桥南、汉桥北端的显红岛,最初,只是泥沙冲击而形成的一个沙洲。后来,人们把它演绎成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姑在徐州这儿抗洪殒身,只留下其一身红衣的传奇故事发生地,引来无数人们纷至沓来,更有一人,把显红岛作为了自己身心的安置处,每天在显红岛上,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雷打不动,总要逆时针行走二十圈,仿佛是在让时光倒流,更是在把苏姑香魂凭吊。
    然而,这位以祖国为骄傲,更是以祖姓为自豪的他,却是一位先天就看不见什么的人。当我在显红岛上,见到祖先生,他正沿着东、西分别有着三十多个台阶的拱桥,从黄河东路拾阶而上而下,一个人独自走到显红岛上。他不像其他上岛的人们那样,总是习惯顺时针而行,而是下了桥,重重地跺了几下脚,就像是在开启他每天环岛二十圈行走的仪式,似在给予自己助力、打气,更是在以他独有的对于地面的感受,是在让自己能够脚踏实地,也是在以一种独特方式,在给自己的绕行计圈计时。
    祖先生,他每天七点多,就从家里来到显红岛,走上十五圈。差不多十点的时候,回家吃饭,饭后又到显红岛走上五圈。然后,在岛上坐在他自己带来的凳子上,或晒暖,或与他人聊天,在他人善意的一句“走了,该回家了!”才打道回府。
    然而,显红岛上二十圈是他每天的保留剧目,风雨无阻,而且,还都是先从那有着醒目的显红岛全景图开始,经过安澜厅,在有着丰茂的竹子生长的谦园前的石榴树前,他又开始慢行并深深地原地跺脚几下后,毫无惊险地漫上了几个砖头堆砌而成的台阶,走过有着一片草坪绿茵的劫波亭。当我问及“你知道草的绿是什么颜色吗?”他边走边说着不知道,是那样直截了当,就像他面前为他延伸的小路一样,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那路边的玫瑰花、秫秸花,他每天经过,却似没有缘分的人,情同陌路。他对着路旁点缀了他行走路途的花儿,却不知晓,只是对着我摇着头,却不忘记把手握在胸前,低着头毫无踟蹰地往前走。哪怕是树上的鸟儿从他眼前掠过,哪怕是显红岛的最高处树儿向他招手,他都浑然不觉般,只是在那里沿着他固定的路线绕行。
    就这样过了显红岛南边的古式建筑,以“水摇红日”作主题的庭院,他开始沿着东边的石子路继续走。面对前方那两棵大树前,有着坡度的石子路和有着落差的水泥路,他比正常路过的人们还清楚,放慢脚步,跺跺脚,再高抬起脚,就走到了通往终点也是起点的羊肠小道。
    面对着羊肠小道旁那一片似菊花一样的小花,我禁不住让其蹲下身来,试图让他随着手的触碰,去感受那朵朵花,去感受那份在秋冬季节里,依然像他一样有着生命力的小黄花的色泽。然而,他却是在我的手引导下,在刚接触到那黄花时,却似乎有些许被惊吓般挪开了,并且站立起来继续他的使命般的行走。
    当人把一件事做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许保持原样和原貌,是一种人畜无害的最佳状态。也不禁让我心中涌起对于著名盲人海伦凯勒的老师的钦佩,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和坚守,才让海伦凯勒刹那间感觉到、懂得了水流,感受到了生活,才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下的生命富有。
    然而,在显红岛上每天绕圈,而且必绕20圈的祖先生,何尝不是富有的。他在绕圈之中,也是在与时光绕行,也让自己丰富,前前后后,从十多岁开始,一直绕到了现在的五十多岁,却不见岁月把韶华打磨掉,不显老。
    用显红岛上打扫卫生的大姐的话说,他是一天到晚长在了显红岛。他知道显红岛的过往,他知道显红岛的好,他以自己的脚步见证了小岛的变化和变迁。他记得那在2006年才修建的通往小岛的拱桥,他知道那小岛上一度休憩的亭子,当北风吹来的时候,他也就像一只候鸟一样,把自己随手拿着的小板凳挪到了一个小屋的一角。他知道小岛上打扫卫生的大姐,让其在固定的时间去到岛上的公厕上厕所,那是对他的关照,更是让养成排队上厕所的他的身影,成为了小岛上文明的活地标。
    对他有着善意的人,他会礼貌的回应;对扯他脖子上围脖的人,他会把那人的祖宗八辈问候个够,他也自我检讨地对我说,他自己的脾气不好,脾气暴躁。然而,对于一个无法看周围世界的人,或许,唯有用这种方式,才会让这个世界的暴风雨不再对他咆哮,那顽皮的孩童不会去把他人残缺当成了可以挑衅的玩笑,一如这显红岛,就是在弘扬一种精神,更是以生态和谐在勾画出一份人情人性的美好和美妙。
    于是,祖先生,就把显红岛当成了除了家之外唯一的身心栖息地,是自己得以享受阳光雨露和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岛,更是在以自己每天的信步而行的肢体语言在向人们述说着生命在这里的向阳而生,葱茏似这岛上的绿茵、翠竹,还有枇杷、柿子树的甜蜜味道。更是在以自己的绕行,把苏姑的传说碾磨成为最醇厚的香魂味道,引来人们一睹显红岛历史的厚重和芳馨,却不知祖先生他每天20圈的行走,也成为了显红岛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张尊浩,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兼写作专委会主任,汉韵青少年文化创作中心创办人兼总编,中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常务理事,徐州市图书馆首届理事,徐州市职工诗词联协会理事。出版个人文集《风铃响起的时候》1本,主编和参编各类书籍26本,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研究》等10余个,在《人民文学》《徐州日报》等发表文章千余篇(首),部分作品先后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先后十余次应邀参加“作家进警营”活动,为徐州“好人园"撰稿人、中外名人辞典撰稿人,个人辞条和作品入编《中国文艺英才辞典》《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等多种版本、辞典和年鉴。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