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房(八)

作者:缪荣株

胡大房(八)

(八)

  1938年,胡炳衡、胡炳华的儿子们相继成人。胡增钰四弟兄分别在姜堰、南通等地读书。当时兵荒马乱,他们很少回胡大房,害怕被土匪绑票和抓壮丁。

胡大房的四个太太,除三老太是歙县三阳坑人外,其他三人都是姜堰一带的人。不少年长的小白米人至今还记得四个太太的形象。

笔者据姜堰区大伦镇《黄氏家谱》得知:胡炳荣的夫人大老太胡黄氏(是第二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在老家安徽绩溪县,未生育),中等个子,梳个髻儿,长椭圆脸,眼睛不大,稍胖,脸上多皱纹,有几颗麻子,晚年摇头儿, 手有些抖,佝偻着腰。

大老太娘家有个侄儿叫黄炳芝,在胡家白米镇胡裕泰茶庄当店员。大老太男人胡炳荣,是胡家的三个秀才之一,在世时很有威信,胡大房就是以他排的辈份取名的。大老太在胡大房很受尊重,她的房间在堂屋的东边,单独开伙,有专人伺候。她睡的床是拔步床(三滴水), 床的前面有两个浅廊(踏板),上面有顶板 ;浅廊前有可以关闭的门,可放梳妆台、灯柜、马桶等;保姆可睡在浅廊上。大老太是个填房,结婚后几年也没有生孩子。

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胡家的住地就是以老大胡炳荣称胡大房的,大房的岂能无后?“一年不养二年慌,三年不养公婆娘。”大老太求子心切,想尽了一切办法。

从前,姜堰镇有个独特的风俗:“跑三桥,养小伙(男孩)”。每年正月半,许多好事者跑三桥给结婚一年后不生养的妇女送桥砖。三桥在岱岳寺(俗称南岱寺)附近。该寺始建于隋唐,宋.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改建,四面环水,是个千年古刹,有三进两厢,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旧有山田30亩,后又置田80亩。岱岳寺第一进山门有哼哈二将,第二进天王殿有四大金刚,第三进是大雄宝殿,宝殿前面有大广场。广场上有一层铁塔,广场靠近大雄宝殿偏东的地方,有棵千年银杏树。传说岱岳寺有个更夫半夜打完更后,坐在一根粗木头上休息,他抽完一袋烟后,将烟袋在那根粗木头上敲敲,那根粗木头忽然动了起来。原来,那是古刹里的一条巨蟒,身子搁在山门上,头伸在老通扬运河里喝水呢。

据说岱岳寺这里是块凤凰地,凤凰的头在山门前。出岱岳寺山门偏东50米左右,就到了南北走向凤凰桥(头桥),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如皋县正中法师修建的。头桥宽2米,由5块长3米的黄麻石砌成。桥的两边有两口100平方米左右的水塘如目,人称凤眼。两塘中央都有个馒头形的凤凰墩,像凤凰的两只眼珠。奇就奇在无论多大的旱涝灾害,那凤眼总是保持在一定的水面上。因此,民间传说岱岳寺的菩萨灵,只要元宵节敬岱岳寺菩萨,跑三桥,取多子桥砖,就能生儿子。于是,每年元宵节,给想生儿子的人家送桥砖,成为姜堰一大习俗。元宵节这天,富裕的人家送桥砖的队伍用双面大锣开道,后面的人手捧香盘,用红稠子系在脖子上,香盘里面放着16或32登糕或馒头。跟在后面的是一顶轎子,里面坐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一般人家将男孩骑在肩上)。接着是抬着汽油灯的、点灯笼的、舞龙的、舞狮子的……他们在岱岳寺敬过香后,跑过头桥,再去东西走向的庙东南的虎溪桥(二桥)。虎溪桥比凤凰桥稍窄,由4块2米长的黄麻石砌成。凤凰桥下的水经虎溪桥下向北300米,流向姜堰中学后面尼姑塔西北角的多子桥(三桥)。最后跑庙东北的东西走向的多子桥(三桥)。在多子桥下,取桥墩上的一块小楼砖,用红纸包起来,送到未生育的妇女家的神桌上,敬上香。并让小男孩在未生育的妇女的铺上撒一泡尿。送桥砖的人道喜:“恭喜恭喜,麒麟送子!”主家放爆竹,那热情招待自不必说。凤凰桥和虎溪桥的桥墩是石灰砌砖,多子桥为了方便取砖用泥土砌砖。生了儿子的人家自然来感谢菩萨,修补多子桥。于是循环往复,多子桥砖年年有人拆,年年有人修补。《当代江苏千家诗》中高坚白《鹧鸪天.元宵忆罗塘》词:“五十年前绮梦遥,罗塘踏月步三桥。清晖语软人如玉,火树银花分外娇。情未淡,梦难销,何堪又见月轮高。嫦娥怜我舒长袖,化作浓云满碧霄。”

胡家在姜堰有胡源泰和胡震泰茶庄,经常住在城里的二老太和四老太连续好几年都张罗着人给大老太送桥砖,可是大老太肚子里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胡大房南老通扬运河北边有个佃户叫丁善瑶,他家人丁兴旺,生了5个儿子。大老太请人作法,在他家布置了房间,夫妻俩睡在他家一段时间。也不知是送桥砖还是作法的缘故,还是其它原因,先后生了两个孩子,但都没有收住,大的长到十几岁死去后,大老太时常坐在床边闷哭。

据白米镇吴堡村四组杨粉英说,她13岁时卖给许家作童养媳,得了30块银元,后被人介绍到南边两公里的胡大房,侍侯大老太饮食起居。在胡大房,大老太每天吃的是饭和粥,菜是豆腐。大老太冬天盖三条被子,杨粉英帮助大老太脱穿衣服。杨粉英洗被子时,大老太说:“粉儿(杨粉英乳名),被子洗过以后应该用手拉起来,照一照有没有脏斑。”大老太每天喝盐开水,说盐开水是开胃的。杨粉英在给大老太准备盐开水时,也给大少爷胡增鑫冲一碗盐开水。大老太晚年老是摇头,用现在的话说是得了帕金森综合症。

1940年,大老太和大少爷胡增鑫一起,迁到靖江市季市镇胡源泰茶庄居住的时候,大老太要杨粉英一同前往。那年她18岁,因要和丈夫圆房没有去。前后侍侯大老太3年,她的丈夫在解放战争中是民兵大队长,后来成为烈士。白米镇在文革中当地有人说杨粉英曾批判过胡大房剥削压迫穷人。杨粉英对笔者说:“那是传错了,我在文革当中曾经在学校做过忆苦思甜报告,实事求是说,胡大房上上下下的人对我都很好。”

白米镇吴堡村四组杨粉英(2006年84岁)

1941年11月,大老太突然中风经抢救无效在季市胡源泰茶庄逝世。大老太去世前,停在棺材盖上三天,老是不咽气,眼睛也不闭,原来她是在等着她的继子胡锦东(胡增麟大儿子)来。俗话说,死时见到儿子才算儿子,送到坟前才算孝子。直等到胡增麟带着5岁的胡锦东来到她面前,大老太才满意的咽了气。大老太因为无后,娘家也没有人来。但是大老太丧事办得很隆重,六个七(除五·七,因风俗习惯五·七应是女儿家放焰口做斋醮)都放了焰口,仅锡箔就烧掉20摞6万多张。胡增钰在上海写信给店员陆长江说,六个七的安排,一切请他操作。陆长江从替大老太穿老衣到落葬都帮着料理。大老太“兜底三”( 棺材上下左右的木板各三块,全用圆木的大头做成)棺材搁在第四进屋内,站在棺材这头看不到那头。胡增钰夫妇、胡增麟、胡增金都参加料理了后事。陆长江主持将大老太的灵柩安葬在茶庄第四进后门外面,并砌了明椁,周围用砖头砌了起来。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墓被盗,尸骨被抛洒一地。堂侄孙胡锦绶看到后,将尸骨一一拾起放入坛中,埋在河边。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10-09 09:59

    章勇翔老师,那就是胡大房邻居曹文涓。這个细节我要加到您个人文章后。[玫瑰][拥抱]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10-09 09:55

    繆老,季市胡源泰茶庄后来烧饭是曹二爹。不知道他的大号,为人和善,满脸络腮胡子,颇象《水浒》中的鲁智深。至今还记得他烧的红烧肉。一一靖江一中退休教师、甲骨文艺术家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10-09 09:28

    @章勇翔 那就是大老太坟,此事胡锦绶经办。

  • 缪荣株的头像
    缪荣株 2024-10-09 09:24

    繆老 ,季市胡源泰店后有一条河,不宽,在河边有一个椁,青砖切的,高大 里,只说是胡家的人。小时我们常在那里玩。假如是土坟,那就不敢了。1958年迁到别的地方了。七八十岁的人都记得此事。读胡大房(八)有感一一靖江一中退休教师、甲骨文艺术家章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