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房(三)

作者:缪荣株

胡大房(三)

凡在白米镇的客邦家有了归天之人,灵柩都暂停安旅堂内。每逢初一和十五,安旅堂都要念经拜佛。安旅堂有一个红眼儿老奶奶看门,她还养了一条狗。朱家后裔朱为慈(2007年81岁)的家就住在安旅堂附近。她还记得胡炳仁的四儿子胡增强四五岁(1935年前后)的时候,住的租房就在她家旁边。那时候,胡增强老爱叹气。朱为慈七八岁的时候,在安旅堂附近玩,天色已晚,突然,从安旅堂里飘出来一个周身透着冷气,长着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穿着白大褂子的老头,冰凉的手一把抓住她的手臂,往安旅堂里拖。她吓得拼命的喊妈妈,往家里跑。朱为慈想起当时的场景还后怕。这也许是安旅堂里棺材多,造成他儿时的心理阴影吧!

民国以后,因连年战争,捐多税多,加上天灾人祸,贫苦人去世后,无钱买棺材,常常抛尸荒野。安旅堂做了许多善事,办起施材局和义冢,让丧家到柯万成木行买棺材,然后到安旅堂结账。施材局先后施舍棺材2000多口。安旅堂还积极参与施钱的同善堂、提供食宿的悯旅堂等开展的慈善活动。

安旅堂每年举行三次关帝庙会活动,活动时间分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十月十三。各户轮流坐庄,18家全部会齐在一起会餐,从早茶、中饭、到晚餐,每次除了焚香叩拜关老爷外,还开堂议事。当时盛况可用八个字来形容:规模很大、热闹非凡。庙会议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一是协调18家内部经营方面的一些矛盾;二是商讨对付军警捐税的策略;三是如何处理好与当地人的关系,团结好上层人物等;四是研究经费的统筹与使用。有趣的是晚饭后,还要进行一个庄严的交接仪式,由本期“会主”将卷好的关帝画像双手高高举起,下一期“会主”也毕恭毕敬地双手接下,表示下一会期由他家主持举行。此外外籍同辈女性还有互相拜干亲的。这样外籍商人在白米更增强了团结的纽带。

客籍商人来白米立足开店做买卖建庄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得与地方豪强斗。白米这地方土著居民有一姓势力最为强大,其中八个子弟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被称为“八虎”。“八虎”早就不满意外籍商民在他们脚下开店经营,从事商业活动。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八虎”大打出手,砸了白米街上所有客籍商店,推倒柜台,打碎橱窗玻璃,砸烂坛坛罐罐,打伤人员——就差纵火。客籍商人告到官府,在一位同宗的王姓县太爷(如皋县令)的支持下,以王姓为主的客商大获全胜,一纸通缉令下,“八虎”连夜遁逃他乡,不知去向。客籍商人从此抬起了头,在白米站稳了脚跟。

从前,白米分为大白米和小白米。小白米在大白米林家涵子(小白米桥)西,约500米。有副对联写道:

大白米,小白米,大小白米一白米

新通扬,老通扬,新老通扬两通扬

小白米桥

胡沇源在小白米、马沟、唐联等地先后购置16张田,每张田大小不等,自成一方,小的一张16亩,大的一张48亩,共300多亩。每一张田置一车篷车水灌溉,还附设有几间泥房草盖的胡家庄屋,供佃户居住。草房子小修佃户负责,大修胡大房负责。胡沇源和当地的地主比起来,是个小地主,他家后来主要靠经营茶庄。姜堰有个王家庄屋有几千亩田,民间说,姜堰到海安72条沟,沟沟都有王家庄屋的田。王家庄屋后来败落下来,主人下乡讨吃时在一块田里大便,问及谁家的土地?答说:姜堰王家庄屋的。主人方知是管家的瞒住了他家这30亩土地。

胡沇源及其子孙在白米村的28组建庄园,安置一大家子人。帮胡大房收租的先后有沐有山、丁如金、顾伯有、顾宝旺等。收租忙起来的时候,白米镇胡源泰茶庄管事洪成浩也过来帮忙。据洪成浩的妻儿回忆,那时洪成浩有自己的印章,经常端着刻有自己名字的小茶壶,在那段时间收 入不错,家里添置了一张矮八仙桌,还经常带大块的猪油回来。洪成浩的这段历史后来影响了儿子的前途,儿子高中毕业时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因父亲当过“二腿子”,没有能参加特种兵。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