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都核心区——洋河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作者:胡惠有

中国酒都核心区——洋河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洋河新区管委会网站介绍:洋河起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镇。
说洋河(地区)“起于两汉”是有依据的。邱夏村的“宗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古城居委会有“古国汉县”之称,中兴村周庄的“打鼓墩樊氏墓”是魏晋时期的墓葬,这些都证明洋河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镇。

洋河(镇)历史并没有那么久远。洋河镇原名“白洋河镇”,因南宋时期形成的白洋河而得名。

01
洋河早期不是“镇”
黄河夺泗入淮,泗水被黄河侵夺,成了金、宋对峙的战场,淮安、徐州的府志都有韩世忠辗转宿迁、淮安抗金的记载,唯独没有洋河的故事,可见当时洋河还不是军事要地。
到了元代,洋河是揭傒斯诗中的“茅屋数家河上村”,元末明初,洋河成了邹缉诗中“岸上居人才数家,茅茨深处见桃花”的“村墟”,还不是一个“镇”。
孙昌宇著的长篇小说《施耐庵——绝代奇才》,以元末苏北一带农民起义为背景。其中第二十三回标题是:“时不济千里走洋河  秦梅娘绝谷困群雄”,讲述施耐庵等反元义士在“临河集”被捕,又在“洋河集”获救的过程。

如果说小说不足为据,再看看史书。《京杭运河工程史考》(古代部分)有一幅明清时期运河全图,图上黄河宿迁段上标注有“仰化集”和“洋河集”。从这两本书大致可以推出,在建“镇”之前,洋河应该称作“洋河集”。

中国酒都核心区——洋河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02
洋河镇两县分治
在古代,宿迁、泗阳大多同属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348年)朝廷以宿迁县的桃园镇析置桃园县(明代讹传为桃源县),两县分立。白洋河集也一分为二,分属两县管理,东部属桃园县称“桃地”,西部属宿迁县称“宿地”。
明、清两代,沿元制,白洋河镇两县分治,宿、桃两地都称“白洋河镇”。桃地属桃源县陆城乡管辖,宿地属宿迁县孝义乡管辖。两个镇与两县其它乡界限不明。

民国元年(1912年),颁行《江苏省自治单行法》,泗阳、宿迁分别设置“洋河市”。泗阳县洋河市管辖洋河镇、胡庙、闸圩、夏洼、屠园、陈集、陆圩等集镇。宿迁县洋河市管辖洋河镇、韩圩、苏圩、罗圩、南蔡集、马园、卓码头等集镇。两个洋河市面积合计约210平方公里。

1929年,宿迁县改市乡为区,洋河市与归仁乡东部合并成第四区,1933年,实行保甲制,调整为第三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区公所设在洋河镇新集街。1934年11月,泗阳县实行保甲制,改市乡为区,洋河市、体仁市、顺德西乡合并为第三区,区公所设在洋河镇米市街。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两个区面积合计约350平方公里。
03
洋河镇“合二为一”
1948年7月11日,洋河镇解放,建立泗阳县洋河市,下辖大圩、东圩、西圩、米市、南园5个乡。过去两个洋河镇下辖的村、乡分别划给宿迁、泗阳和泗洪县。1949年10月,泗阳县设洋河区,辖洋河镇及大圩、米市、东圩、西圩、南园5个乡。

1958年9月,成立洋河人民公社(洋河镇),辖西门、车站、新化、东圩、大圩、三葛、小街、平安、庄西9个大队和大圩、东圩、米市3个居民委员会,面积约18.75平方公里。

2004年3月,洋河镇划归宿迁市宿迁城区管辖。2010年,屠园乡的冯桥、中兴、富强三个村划归洋河镇,镇域面积增加至46.05平方公里。
中国酒都核心区——洋河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04
新的洋河镇
2011年4月29日,宿迁市成立“中共宿迁市洋河新城工作委员会”“宿迁市洋河新城管理委员会”,宿迁市洋河新城挂牌。洋河新城成立后,洋河镇托管了仓集镇的王园、李官庄,罗圩乡的葛罗、马园、黄庄,南蔡乡的黄桥、果园、苹果、兴跃,洋北镇的桥北、赵圩、卓码等行政村。这些村庄时隔半个世纪后重归洋河镇版图,镇域面积增加至163.86平方公里。
2013年,洋河新区挂牌,托管仓集镇、郑楼镇。
2017年12月21日,《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宿迁市宿城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决定,撤销宿城区仓集镇、郑楼镇、洋河镇,设立新的洋河镇。

现在,洋河镇辖12个居委会,34个行政村总面积198.68平方公里。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