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
大运河还是太全面了
沿着运河去“追星”想过吗?
苏州状元吴宽
为追寻“偶像”苏轼足迹
遍览徐州美景
写下诸多诗篇
黄楼、百步洪、恒山
……
在他的笔下
大运河畔的景色
更添别样韵味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近日,“沿着运河读中国”系列主题活动徐州专场讲座在徐州市图书馆开展。主讲嘉宾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于克南,以《苏州状元吴宽和徐州大运河的不解之缘》为题,带领观众走近大运河,寻找彭城水韵故事。
吴宽为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吴宽对一代文豪苏轼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曾追随苏轼足迹,沿着大运河北上南下途经徐州,寻访山川河湖,以求心灵对话。
其中一站就是黄楼。于克南介绍,黄楼,位于徐州古城东门,这里曾是苏轼“战斗”过的地方。1077年秋,黄河在河南濮阳决口,大水殃及徐州,苏轼率众抗洪保城,并在城之东门增筑高楼,取义五行相克,土实胜水,外涂黄土,名之曰黄楼。
元明时期,黄楼始终位于京杭大运河旁边,是无数文人墨客的“打卡之地”。明弘治十六年(1503),王阳明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做梦居然梦到苏轼,乡试一罢,特意跑来徐州,登黄楼,写下《黄楼夜涛赋》。
吴宽见贤思齐,他把苏轼尊为“羽衣人”。
徐州重修黄楼
楼中不见羽衣人,黄垩依然四面新。
坐使河流循故道,俯临山石倚长津。
名邦信美皆吾土,胜日登高与众宾。
“诗文水到渠成,变偶像崇拜为塑造自我的源泉,发自内心要大力宣传苏轼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于克南说。

苏轼与苏辙都有过咏歌百步洪的诗词,流传后世。吴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地点。他来到百步洪,登楼而望,近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大运河上一派繁忙的漕运景象,远处白浪滔滔,水势凶猛,转瞬即逝的百步洪勾起了吴宽万般思绪。
1078年秋,苏轼写下《百步洪二首》,于克南解析,第一首连用兔起鹰落、骏马注坡、利箭脱手等七个比喻来形容百步洪速度之快,以此引发快乐人生的话题,“险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但相比这一首,吴宽更喜《百步洪二首其二》。“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吴宽虽身居要职,却对黑暗的官场极度厌恶,苏轼的诗文让他仰望星空,看牛郎织女星河相会,不由的向往起那份浪漫生活,苏轼的人生感悟也让吴宽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于克南说,吴宽和桓山还有一段趣事,其《望桓山》记载:
孔林树古无人伐,地下知君亦厚颜。
从诗中可以看出,《望桓山》内容由船上遥望和登临游览两部分组成,当吴宽舍舟登岸来到桓魋墓前,刻有自己名字的石刻顿时出现在眼前。时至今日,这块石刻虽历经五百余年风风雨雨,字迹仍清晰可辨。继而,诗人笔锋一转,谈到做人准则,以前没来游览,却把名字刻在上面,如此虚伪,这要是让孔子知道了非替我脸红不可,言下之意,人贵在言而有信,诚实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德。
“此摩崖石刻距今已542年,是大运河文化给徐州留下的一份珍贵礼物。”于克南感慨,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随着千年文脉的传承迎风飞扬,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增添了无限光彩。
活动最后,徐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王仁同表示,公共图书馆作为桥梁,沟通了城、书、人,带领读者走向诗与远方。此次活动以公共图书馆为阵地,共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并通过视频传播,增强了活动影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