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间,七夕如约而至,历经一年时光,牛郎织女终于等来了一夕间的相会。牛郎织女作为神话故事,在我国流传地域最为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由此演变而来的七夕节,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已经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传说和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经考证应该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另外《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也与织女有关。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牛郎织女的传说始终和一个地名相连,那就是“天河”。
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广大地区广泛流传,所以近年来对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纷争此起彼伏,已经趋于白热化状态,各个牛郎织女“疑似发源地”都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试图压倒对方,证明本地才是牛郎织女的真正故乡。如江苏太仓、山东沂源、河南南阳、山西和顺、河北邢台、湖北郧西等多达25个地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种貌似有理的论证充斥耳目,那么,究竟哪里才是牛郎织女传说的真正发源地?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时间,有人认为是西周,有人认为是西汉,还有人认为是东汉晚期。对于七夕节的形成,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有:“楚怀王始置七夕”的记载。应该说在楚怀王之前时期就有关于七夕习俗与传说。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潮的兴起,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的流传。当时作为立国800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大多出自汉水流域的楚墓。自古楚地就盛产良种黄牛,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就是农耕时代楚地的生活,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天河口为中心的汉江两岸众多方国的分布及经济发展,为七夕习俗及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考古发现,在商周至春秋中期,沿汉水及其支流,大大小小共分布着许多方国,著名的方国有十数个,仅中上游就有巴、庸、麇、绞、楚等,是周代封国最为集中的地区。

江苏太仓:县城廂镇南面的黎明村附近有条小河,河上现存一座古桥,桥的两个桥墩上有一块石板,石板的侧面可见“黄姑塘桥”、“道光十五年”等字样,“黄姑塘桥”东北面曾有宋朝时建造过的牛郎织女庙,以此作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河南南阳汉墓中发掘出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就得出了牛郎织女在南阳的论断,认为牛郎织女小两口在历史上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洋人,因为南阳城西有牛郎庄,城南有织女村,所以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山东沂源唐代修建的织女洞和牛郎庙,说明当地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至于“沂”是“银”的谐音、所以有“天上银河,地下沂河”的之说;
山西省兴平市则认为,该市是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因现今兴平市东城区子孝村、北门村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区;
河北省邢台市认为,本地的天河山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地,天河山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
山西省和顺县却认为,牛郎织女传说的位置是以天河梁为中心,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晋冀交界处和顺县境内松烟镇牛郎峪、牛郎沟、牛郎洞、南天池、南天门和牛郎庙、织女庙等等,印证了和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有的说湖北省郧西县是牛郎织女的故乡。还有的说是陕西西安、有的说河北邢台等等……
鉴于上述史料考证,2006年,江苏省太仓市、山东省沂源县、河南省鲁山县、山西省和顺县和湖北省郧西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发源地。2007年8月,山东省沂源县被定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2008年6月,山西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