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章,不是一碗泡面,一股开水下去,几分钟就能吃了。任何佳作都是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的结果,鲜有文不加点、倚马千言、一气呵成之作。
有人说,”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没有人喜欢有讨厌的语法错误和明显错别字的文章。
如果说写作是才思奔涌、驰骋纵横,那么修改则是切磋琢磨、精雕细刻。它是将一件不成熟的作品变为”成品”的最后工序,需要格外的细致和认真。
文章写成后,要多看几遍,把多余的字、词和段落删去,把引文和资料核实,把必须补充的内容补充进来。要特别留心有没有硬伤。高手的文章老到天成,看似没有雕琢,实际上往往是雕琢得不留痕迹,即所谓无斧凿痕。
文章是慢的艺术,修改是去寻找叙述上更加准确、更加传神的表达方式,把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更充分。
修改是一个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是从”意思”到”味道”的过程。当我们写完初稿的时候,只能说我们的”意思”到了,里面有火气,还有杂质,只有通过反复地修改,才能像熬汤一样,熬出醇厚的”味道”来。
鲁迅说:”文章不厌千遍改。”改文章,应该说也是写文章的一个环节,是最”笨”却最有效的办法。再优秀的作家,再高明的写作者,哪一部优秀的作品,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哪一个流传百世的经典,不是历经千辛万苦?哪有不改的文章?
淮海战役纪念塔那里有一块石刻,正面是5个大字,毛泽东手书:人民的胜利。背面刻的是毛主席指挥作战的电报,修改的痕迹都原原本本地刻在石碑上。领袖如此,况且我们?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到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涂改和难产是天才的标志。 “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但我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修改者之一。”
当代作家李娟说:”我很少一气呵成,通常修改的部分很多。不顺畅的句子,不准确的表达,不稳定的结构,以及拖沓的节奏,轻浮的态度……很多时候,改到最后,已经远离甚至背离最初的想法。我觉得这种过程很享受,好像缓慢耐心地令一件美丽的事物水落石出。”
因此,文章写好后要在精雕细刻、反复锤炼上下功夫,使之准确、鲜明、生动。古今中外一些文章名家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冷却处理法
北宋诗人唐子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文章写好之后,”初读时未见可羞处,姑置之,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比之前时,稍稍有加焉;复数日取出读之,疵病复出。凡如此数四,方敢示人,然终不能奇。”
这一说法很符合写作的实际。刚写完文章时,作者的思维还处于惯性的状态中,不易发现文章的毛病。搁置一段时间再检查,会更客观,有利于看出文章中的问题。
2、用心朗读法
拿到一篇文章,往往一读,就会发现许多不妥,许多缺陷。只有大声地朗读,文章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自然暴露出来。
老舍说:”我写作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看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
郭沫若说:”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要读得上口,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先朗诵给自己亲近的人听,不要急于求发表,这也是绝好的方法。”
当代作家秦牧认为,文章写好后的再阅读、再修改,是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序。他写完文章后,通常是一边朗诵一边改,不仅改掉错字别字,删去冗词冗段,理顺句子,加强修辞,还注意文字是否朗朗上口,就这样一直改到满意为止。他的《艺海拾贝》等文学精品,都是经过无数遍阅读修改才得来的。
检验句子是否流畅,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读起来很顺,没有疙疙瘩瘩的感觉,没有觉得别扭的地方,说明行文流畅。王尔德说:”大声朗诵自己写的东西。我一个人住,邻居却认为这是一座非常热闹的房子。”
好的作品必须要经得起朗读,所有的艺术问题说到底都是节奏问题,一切都要服从于节奏,要让情感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统一起来。节奏对了,气息也就通畅了,读起来就会很舒服。
3、反复修改法
反复察看必有所得,反复修改方成佳作。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摒弃。不要讨厌修改,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修改文章时,底稿常常被涂改得无法辨认,幸亏他的妻子能认出他惯用的符号和字体,替他誊清。但每当他的妻子抄完准备拿去交稿时,托尔斯泰又要再看”最后一遍”,结果比原来改得更多,妻子只好再抄一遍。如此反复,一篇稿子有时会延迟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二百多遍,才最后复印。”
美国作家欧茨说:”我一整个上午都在修改一首诗的校样,只删掉了一个逗号。下午我又把它添了回去。”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重新阅读你的作品,当你碰到自己认为特别好的段落时,删掉它。”
清代袁枚在《遣兴》一诗中写道:”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首诗的意思是:由于爱美求好总是困难,一首诗总是要反复修改才会心安。好比年迈的阿婆还像刚刚及笄的女孩儿一样,头发未梳好就不许别人看。
朱光潜说:”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集思广益法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切磋,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启发思路、取长补短。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传说原稿开头讲滁州东边是什么山,西边是什么山,南边是什么山,北边是什么山,后来改为一句话:”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写完后,欧阳修把它贴在城门上让过往行人帮他修改。白居易写诗之后,读给老妪听。老舍先生写成文章后,虚心听取”老北京”的意见。我们党代表大会的报告和中央全会的决议,都是经过集体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才定稿的
这些做法都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众人拾柴火焰高。多让同事瞧一瞧,多给大家看一看,多让高手审一审,使自己的文章加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会觉得不妥,改变一个句式都会觉得不顺。高手之所以为高手,正因为其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往往简单地调调结构、捋捋次序、顺顺文字,就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