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亘“挂剑台”文化故事  

作者:徐清义

春秋时期名人:吴国公子季札的主要事迹|史记|吴王|国君_新浪新闻

 季  札(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季子挂剑徐君墓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曾经记述到这样一件事:《吴王馀祭》……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我心哉?”

即说的是,延陵季子初使带宝剑,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北过徐国,途经下邳,素闻徐君仁义,便登门拜访。当时徐国偃王之裔的第四十三代国君亘,给予季札以最高的外交礼遇。在晤见季札时,当徐君见到季札腰间的佩剑,惊羡不已。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札心知其意,无奈刚刚出使上国,岂能以之相赠?然其心许之矣。

季札出访五国后,再次路经徐国,重访故友之时,徐君已驾鹤西归。季札感叹不已!“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伤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章禹,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札带剑往徐君墓而去。他的随从感到不理解,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回答:“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意改变)吾心哉!”季札到徐君墓前见土冢冥冥,野草艾艾。他理衣整冠,向徐君施了拜叩大礼。尔后,慨然解下腰中的佩剑,悬于徐君墓前的一棵古槐之上。徐人感其事,在挂剑处筑台以记,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斤之剑兮带丘墓!”后来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季子挂剑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季札挂剑故事。汉刘向《新序·节士篇》也写到这件事,并且增加了徐人为感谢季札而作的《徐人歌》。

〔评语〕季札挂剑徐君墓,发生在吴王余祭(寿梦次子)四年(公元前544年),这则资料固然主要表现了季札礼教方面的修养和诚信,但同时通过徐君礼待季札,钦慕吴钩,内心向往季札佩剑,却“色欲”而口不言,表现了他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待季札返程再次途经徐国挂剑徐君墓树后,徐人十分感动,欣然作歌,也表现了徐人较高的礼教素养与文化水平。

徐君者,好公子之剑而不言之,君子也。季子轻宝剑而重君子,情也;察徐君之意而不吝,义也;言未出而心相许,诚也;心相许即践行,信也。而今,徐君的墓已觅不到踪迹,当年季札悬挂宝剑的古槐亦早谢世而去。但这一美好的传说,它演绎古信高义,传承重信守诺的美德仍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

那徐君是谁呢?他就是徐国第43代国君“亘”,他卒葬又在何地何处?

《检阅文献通考》封建一门中说:徐子经历了夏、商、周三朝,传至春秋时期第四十三世君“亘”(约公元前605-前543)。字长公。年十三岁(公元前592年)时,东周·顷王召问天下之道,亘伏对曰:“以诛祸乱,定国家扶万民。”定王时,亘承袭徐国第四十三世国君。徐君亘配吴氏(吴王梦寿之女),生二子章禹、圭。

光绪《睢宁县志稿》卷七《古迹志》收有徐君墓,说:“徐君墓,旧志载,为季札挂剑处。”在睢宁县城西五十里古下邳西南蛟龙山南麓(即今姚集境内故黄河南岸)上。黄河侵泗夺淮后,挂剑台被洪水淹没,待黄河复又改道北归,台址无处可寻。

除了睢宁古下邳西南蛟龙山南麓著名的“挂剑台”历史古迹外,为纪念诚吴季子诚实守信,尚有明代徐州知州宋诚在徐城内所建的“挂剑台”。2004年10月1日吴氏文化研究会在徐州城南云龙山西坡新建的“挂剑台”;江苏泗洪张墩挂剑台、山东省阳谷县张秋挂剑台、山东平阴挂剑台、河南封丘挂剑台。

徐君亘“挂剑台”文化故事   

 睢宁“季子挂剑台志”碑文:            

夏封若木,逮四十三世君亘。徐子国也。时天下乱,仍仁义称。吴有季扎者贤,奉吴子命使鲁,慕徐而觐亘,知亘好其剑,而不言,心许之。归,徐君亘卒。扎脱剑系于墓树。或曰:“徐君已逝,尚谁与乎?”曰:“不然,始吾心已许,岂以死倍吾心哉!”噫,德至矣哉!其诚其信,天地可鉴;宝剑无价,情义更贵。季子诚焉,徐君仁焉,以季子之践信而酬徐君之仁义,相得而益彰矣!尤出之于春秋之世,礼崩乐坏,真令人观止矣!季子高风,令徐人倾之,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斤之剑兮带丘墓。”徐人歌之,于是,风靡。是故,千古绝唱,概非无源之水。故徐人在墓前筑台,以祭古人,以省后世,功德可炳日月,不亦与古风同赞者也!

丙寅(公元前475)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二十一年,筑台

两副楹联是:  道义诚信千秋颂;  千古知心一剑酬。

徐君墓挂千秋剑;  孔子鞭书十字碑。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