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洋河镇驻军史

作者:胡惠有

话说洋河镇驻军史

前言:我担负《洋河镇志》“镇情概览”一章的撰稿任务,在采集资料时发现,洋河竟然有近两千年的驻军史,这在乡、镇中是罕见的。张用贵先生鼓励我做深入地研究,现把收获缀成一篇。

今天的洋河镇,是由原洋河、仓集、郑楼三个镇撤并而成的,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境域内有宿预故城、崔镇和白洋河镇等古代名城名镇,他们都曾有过军队驻屯的历史。

西晋驻军

1995年版《泗阳县志》记载:

……西部的古城(郑楼街西)曾是汉迄唐之州、郡、县治所,是咽喉要地,故常屯重兵于此。

乾隆版《桃源县志》记载:

打鼓墩去治西六十里,相传石崇……镇下邳时,垦田力农,击鼓会食所,因名。旁有拖犁沟。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的屯垦制度,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以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耕种。晋元康六年(297年),石崇出任征虏将军镇守下邳时“垦田力农”。打鼓墩,是用战鼓召集屯田军士吃饭的地方,位于今洋河镇中兴村的周庄组。

乾隆版《桃源县志》记载:

古城去治西北六十里,……考府志则云:晋石崇拜太尉,出镇下邳时所筑,此其故址也。

继石崇之后,晋永兴二年(305年),琅琊王司马睿为平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在古城建了“督运军储”的“邸阁”。对此,《水经注》有记载。古城,位于今洋河镇古城居委会。

西晋的屯田军士和邸阁守卫,应是文献记载的洋河最早驻军。

公元405年,东晋在古城的厹犹县原址置宿预县、宿预州。其后,州、郡虽多次更名,但治所都在宿预,时间长达330年。作为郡治,“是咽喉要地,故常屯重兵于此。

话说洋河镇驻军史

明代驻军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自杀。五月十五日,史可法等拥立朱由崧即皇帝位,建立南明政权。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大司马)、武英殿大学士,开府扬州,镇守淮扬。当月,史可法命参将沈通明驻守白洋河镇。

十月,清军围困邳州,史可法由扬州率军北上。四日,史可法乘船到达崔镇。他得到报告,从郯城来的清军昨夜已经进入宿迁境内。五日,史可法抵达白洋河镇,驻百子堂,设大本营旗纛,指挥大将刘肇基率部收复宿迁。清军回头攻打邳州,刘肇基驰援邳州,解邳州之围后回驻洋河。

史可法在百子堂设大本营旗纛,意味着白洋河镇成了南明政权军队统帅部驻地,是明军的指挥中心。

史可法驻洋河期间,自宿迁向东,沿黄河南岸筑防御工事,又于白洋河南开拦马河以阻清兵。

南明宏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还扬州,留大将刘肇基、参将沈通明驻守白洋河镇。三月,清兵抵扬州,史可法令诸将支援,只有刘肇基带一支白洋河驻军赶到扬州。入城后,刘肇基负责守北门,城破后率所部400人巷战,后全部战死。

注:明代参将为正三品的统兵将领。

清代驻军

康熙版《桃源县志》“天地门·公署”记载:

后营游府公署,在治西北六十里白洋河。本朝顺治年设立。

乾隆版《桃源县志》“河漕·防御”记载:

河标右营游击一员(驻扎在白洋河镇,通管邳、宿、桃源)。中军守备一员(驻宿迁县)。

洋汛千总二员(驻白洋河)。

洋汛把总一员(驻白洋河)。

城守把总一员(驻县城)。

外委把总二员(一驻众兴、一驻县城)。

民国版《泗阳县志》“建置·公署”记载:

武职有河标右营游击署,顺治五年(1948)定绿营营制,设漕标后营游击一员,驻扎白洋河。雍正七年(1729),移属河标,改称河标右营游击。

按以上河营文武各职官,自清咸丰十年(1860)以后一律裁汰。其由河防改归操防者,则自同治三年(1864年)始,额设淮扬镇标右营游击,仍驻白洋河旧署。统辖宿迁、桃源境地,凡六汛。……光绪末年裁绿营,改办警察,各汛并废。

综合以上三部《县志》的记述,从清初至清末,白洋河镇一直驻扎一个绿营游击署,先后属漕标、河标、镇标,负责邳州、宿迁、桃源的防务。洋河营游击署衙位于中大街东段南侧,俗称“大老爷衙门”,兵营在东圩外,称为“校军场”,毗邻校军场的东圩“箭道巷”有兵丁练箭的靶场。洋河营兵勇编制定额为马战兵86人、步战兵159人、步守兵535人,计780人。

注:清代游击为绿营从三品的统兵将领。清代千总为绿营正六品武职官员,把总为绿营正七品武职官员,均为“汛”的主官。

话说洋河镇驻军史

民国驻军

刘云鹤主编的《宿迁市志》和郝耀主编的《泗阳县志》都有民国时期洋河镇驻军的记载,综合如下:

1915年9月,陆军第十九师第三十八旅第三营驻洋河镇。

1924年,杨化昭师马玉仁团驻洋河,不久兵变,抢劫商店数十家后,离开洋河。

1938年11月23日,国民革命军第57军112师进驻洋河镇,迎击日军进犯。11月26日,日军由泗县、宿迁进犯洋河,112师两个团奋起迎击,日军被迫从洋河撤退。是役毙日军30余人,俘军官佐藤一员。1939年2月,112师奉命转移。

后667团成为人民的部队,团长万毅1955年授中将军衔。霍守义将军率部和共产党的八路军115师相互配合,共同抗日,所部1948年9月整编为解放军,将军为南京市政协的一至四届委员,江苏省政协二至四届委员。

1939年2月,日军进占洋河,留驻1个小队,约30人。1942年高桥大队约100人驻洋河,后留驻1个小队。1944年,日军在郑楼筑炮楼1座,驻日军30余人;同年8月,日军在运河特区林宫渡口(今洋河镇胡李村小李庄)筑据点,驻日军80余人,旋即被消灭。1945年8月13日,日军乘夜逃离洋河。

1939年6月,伪宿迁县第三区自卫团125人驻洋河镇;1941年,伪宿迁县保安总队第1大队第2中队驻洋河镇;1945年,汪伪“和平军”28师一个连驻洋河镇。1945年8月13日,日军逃离洋河后,几部伪军全部逃散。

1946年8月,国民党军第25师孙良诚部1个加强连队驻守洋河。1948年7月11日,被人民解放军消灭。

1948年7月11日,洋河解放,洋河镇的驻军史画上了句号。回顾历史,不禁为洋河厚重的历史积淀而叹服。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