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

作者:陈志宏

故乡的河

五月底六月初的这两天,天气不燥不热,清晨,徐徐的小风吹在脸上,凉津津的,非常舒服。这时,邳州新城,六保河两岸的风景,迷煞了世人。你看河的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两岸高耸的楼房倒映在河水中,就是俄罗斯风景画大师列宾也画不出邳州六保河的风景。

六保河城区的风景美,要说还有诸多人为因素干预造成的结果。那么,你顺着六保河两岸,溯流而上八九公里处,左庄六保河东西两岸,确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就能看到她的自然之美,美的令人羡慕、嫉妒、窒息,不敢喘大气,生怕聆听不着哪些美妙绝轮的鸟鸣。八九点钟的太阳,映照着清清的河水,偶尔有哪金灿灿的鲤鱼跃出水面,打破了宁静浪漫的心情,不由得使你的眼睛去捕捉河里面的动静,鱼跃后的涟漪一圈圈向你眼前涌来,这动与静的结合,列宾是很难调制出这样色彩和画面的。要说我国著名画家,周宗琦画的《秋》能够给予人们心中带来阳光、希望和愉悦的话;那么,这初夏的六保河的风景能给人带来惊喜的富裕和幸福。真的,我没有一点虚张声势之意。不信,你看那如明镜一般河水两岸,没有高大的树木,尽是盛开的月季和绣球,太阳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就要开始绽放她那娇小可爱,朴实无华的身影,遍地都是,竞相开放,那种美,就是你有天大的烦恼,只要来到这里,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你若放眼望去,那无边无际橙黄橙黄的麦子,在微风吹拂下,金色的麦浪一层层的向你扑来,顿时让人心旗摇曳,激动不已,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美的找不到恰到好处文字来形容她。如果说秋天是画家情有独钟的话,在我的感受中,六保河及其她两岸的初夏是我生命的希望所在。

我小时候,也是在这时季,虽说麦子一亩地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的收成,但是,一到这个时候,就感觉到今年饿不死了,因为,收上点麦子,到六月十号,生产队每人分上十斤八斤,就能喝稀粥撑撑肚了。

也不知到怎么的,现在走在这美丽诱人的六保河风光带上,总让人多愁善感,总是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想是也许是人老了吧!身处异乡,老是想念邳州,想念六保河,想念故乡左庄那个地方。不管是飘泊何处,总是感觉到我的根早巳深深的扎在左庄那片土地上。有时候使我茶不思饭不想,就想立刻扑进她的怀里。

这两天,安徽滁河水污染严重事件,已经影响到了浦口长江段的水质,这就不得不使我联想到我们邳州的大运河,城中的六保河,但愿我们家乡的河长清,天长蓝,人民长期幸福。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六保河岸薅猪草的情景。那样的情形,早在我的中篇小说《晚霞》的开篇语中写道:"小时候的左庄,天是蓝蓝的,地是翠绿的,六保河的水,舀起来就能喝,沟渠河汪里,到处都是鱼虾贝类,体现了生态文明多样性的情景。记得,当时六保河两岸没有树木。我们薅猪草时站起来向南眺望,陇海铁路上的火车尽收眼底。徐塘发电厂看得清清楚楚。电厂烟囱排放出来的气雾仿佛在蓝天上画出一道白云,煞是好看。傍晚,六保河西边远远的天际,出现了一团团桔红跳跃的火焰,像一匹匹红红的绸缎。不,更像是割猪草的小姑娘,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头,流淌出殷红血一般的晚霞。"

从这段的描写中,能体会到,六保河就是在落后贫穷的年代,依然散发出她那无穷的魅力。

我记得,往年的六保河,一到麦黄的时节,由于天气少雨,河水归床,这个时候是拾贝摸鱼的最好机会。我薅猪草的间隙,口干舌燥之时,就下河里洗澡,过个几分钟就不渴不燥了。如果有人群摸鱼,我就到岸边,薅段野柳条子,加入摸鱼人群的行列。摸上个多小时,那二三斤的鱼儿就摸上来了。然后,我把身子洗净,背上盛猪草的粪箕子,高兴的回家了。

把鱼儿往家里一放,算是完成了任务,剩下的事情,都是我母亲和我妹妹去做,只等着第二天吃那香喷喷的煎鱼就是了。也许是水质的原因,还是正在长身体的需要,就是感觉到,那时候的鱼特别好吃。吃到嘴里,就觉的鱼肉劲道道,香酥可口的味道,至今也没有忘记小时候吃鱼香的味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六保河,是最富有的一条河流,她不仅仅是鱼儿品种繁多,那河虾有大如现在的龙虾那么大,小的如米粒那么小的草生小虾。大虾我不太喜欢,我最喜欢的就是爱吃母亲经常割韭菜炒小草虾。母亲的烹炒技术是绝好的,她炒出来的韭菜小草虾,韭菜碧绿碧绿的,小草虾通红通红的。不要说吃在嘴里那个好受味道了,就是看见了一碟红绿相间这碟反差鲜亮的色彩,保准你会满嘴生津,垂涎欲滴的。

说过了六保河的鱼虾,丰富的六保河,那贝类也是繁多的。本来我们这方村民是不吃贝类蜗牛这些东西的。是南方人到我们这里放蜂子,他们随便在一些沟渠旁捡点蜗牛用盐水煮着蘸料吃,我们跟着他们学着吃的。吃了几顿,母亲嫌吃起来费力,于是就把一大堆蜗牛砸碎,捡蜗牛肉洗干净后用韭菜或者芹菜辣椒炒着卷煎饼吃,那味道也是呱呱叫的好吃。本来吃两个煎饼就能吃饱的,而只要炒这样的菜,我的饭量就会增加一半还多。那时候吃粮紧张.后来我母亲就不太愿意炒这种菜了。
我母亲做六保河里的鱼虾贝蜗菜,在我们左庄村是出了名的。可是,我父亲烧的贝汤也是和我母亲一样,齐名于一庄人的盛赞,只要是来我家喝过大米香辣贝汤的人,没有不说好的。说实话,父亲烧贝汤的技术,也是完全得益于六保河河贝的优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原材料,父亲也很难烧出那么好的贝汤。我父亲烧的河贝汤的流程是这样子的。父亲把我在六保河摸来的河贝洗干净,然后放入锅里焯水,把贝肉扒出来,在沾板上剁成碎肉,然后下地锅烧开到米,放入葱姜等佐料,一起煮熬一个半小时后,放入花楜辣面,再放入香醋、盐、香油等。那时候鸡精、味精、白灼汁,松油汁等调料都还没有问世,要是能放点这些东西,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不过我父亲也有提鲜的加法,他会放点香菜,盛入碗中,滴上三五滴香油提鲜,那味道也是着实不错。尤其那个时候的香油,真是飘香四溢,满屋子香气诱人,回味无穷啊!我只要喝贝汤,总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父亲烧的最好喝。父亲烧汤真好啊!就是长鱼汤、鲫鱼汤、老鳖汤,经他烧出来,没有不好喝的。

后来,我长大了,也跟着父母学着做了一些菜,直到现在,来我们家做客的亲戚朋友,我也能赢得一些赞誉,这是得益于我父亲的传教。现在,我也老了,不想做菜了,有时候得将就将就将就着,我能想到这是不好的现象。最近,我在抖音和小视频上发现说:"人越老越要动起来,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我想,从今往后,我还要尽量的去研究烹饪技术,做些好菜来服务家人。现在,孩子们面临急烈的竞争压力,服务好他们,也是我们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

今天,我回到了故乡,又漫步在老家左庄六保河的大堤上,望着金色的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借着翻滚的麦浪,于是就浮想联翩,掇辞拙文,来了却我对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真挚的感情吧!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顾遵亚
    顾遵亚 2024-06-05 19:38

    表叔这篇《故乡的河》写出了家乡的真实情感,写出了那个年代六保河的景色历历在目。六保河是左庄村的母亲河,那时六保河的水真是清澈见底,干农活的社员渴了就到河里直接舀水喝。冬天河面封凌,人在冰上可以看到魚,赶着魚游到浅水处,用鱼叉叉。现在虽然离开了家乡,对家乡的情还是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