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创建始末

作者:赵淑玲

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创建始末
徐州交通技校创办于1978年,起初是以徐州市交通局为主开办的,当时主管单位是徐州市劳动局,招收高中毕业生,两年学成后国家统一分配到各单位工作。
我与徐州交通技校结缘,始于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夏天,我参加高考后,却以几分之差落榜。到了10月份,忽然接到一份通知,要求落榜的高分学生可以报考江苏省内几所中专或中等技术学校,记得当时有苏州电力技校、徐州技校、徐州交通技校、徐州商业技校等。
我当时也不懂得应该报考哪所学校,我父亲就去请教邻居中的老师,询问报考哪所学校好?得知此事后我二哥却说:就报考徐州交通技校,两年学制的汽车驾驶专业,将来毕业能开汽车多好啊!由于二哥原来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工作,后来调回徐州,所以他对汽车专业比较喜欢,就鼓动我去报了交通技校。
到了11月份,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前往徐州交通技校报到时,看到眼前景象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哪有个正规学校的样子?原来,学校是暂借于徐州堤北一家路政管理所院内。
学校有关人员接待完学生报到后,说还有些事情没安排好,让学生先回家等通知。直到1979年初才让学生来校上课。我们是学校创建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有一百人,全是徐州市区和徐州八县的学生,当时徐州地区还管辖着东海、赣榆两县。
入学后,同学们被分成两个班,在一栋楼的二层教室上课。第一年先学理论,第二年再安排实践。文化课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专业课有《汽车构造》等内容。教学的老师也都是借调过来的,有的是临时骋请的。学生宿舍女生几十个人住在一大间房屋中,床是上下铺。吃饭由学校发饭票,也不用自己花钱,一个月发给每个学生18元的菜金补贴,到食堂吃饭,伙食也不错。如果周末回家,省下的菜票还可以退钱。班上的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最大年龄男女同学有下乡当过知青的1956年出生的,最小年龄的同学是1964年出生的孟庆玲和张秋晴,她们是初中毕业考来的。
教语文的老师姓阎,讲课非常有趣,记得他讲过一个成语“胸有成竹”,说有一次翻译不知如何把此成语翻译成外语,就按字面意思说成是“肚子里面有棍棍”,引得同学们大笑。
教数学的老师姓顾,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的,后来听工作人员说顾老师是刚刚被评反的知识分子,文革前受过迫害。
教《汽车构造》发动机部分的年轻女老师叫张晓玲,是交通局的人,说话快人快语,人长得也很标致。还有一位高荣立老师教《汽车构造》底盘部分,与张晓玲老师的伶牙俐齿相比,讲课语速有些慢。
教物理的老师说话爱带个“嚅”字,私下里同学们都叫他“嚅老师”。校长叫王寿尧,胖乎乎的说话爱笑,孟庆玲有一次见到他穿着正装,就学着电影里的台词开玩笑说:王校长今天穿了一身高级毛料制服!真帅!
我们在堤北上了一段时间理论课后,1979年底学校又一次搬迁到汉王南望村的一处院落,这里原来是徐州电业学校的地方,虽然房屋很整齐,但是距离市区太远了。但宿舍不再是几十人挤在一间房屋了,而是八个人一间屋。
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创建始末
 
我们到了汉王新校园后,每次周末市区同学回家时,就要先坐4路公交车到马山头站下车,沿着公路从北望村一直走到南望村,几里路才到学校。
每次走到北望村委会大院时,都看到石头到顶的房屋很壮观,以为是地主家的大院。后来才知道这地方原来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指挥部,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曾经在此处度过了几个月时光。
老师和员工每天坐学校的大卡车上下班。到汉王新校区后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汽车驾驶技术了。学生们被分配到八台汽车上,教练大卡车上有蓬布,一台车上有十几个人,同学们一个人先开十几公里路程,然后再换下一个人上车,每天轮流在汉王周围的公路上练习开车,练习坡道起步和马路调头等基础技能。这些师傅都是从徐州交通局运输公司调来的,教练队长姓马。马队长说每天围着乡村公路转圈跟“圆坟”似的。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车的教练开始带着学员去徐州周边县区转悠了,这是在练路演。主要培训学员在公路上的各种技能应变措施。
这时期有的教练就大胆地带学员开车跑长途到青岛去,练车加游玩两不误。大家都很羡慕373号车的人,跟着年轻教练梅永智老师,师生相处得亲密无间,在青岛还拍摄了一此照片。
我所在的车因为赵师傅家中有事,不敢跑太远的路,就带大家去了一次曲阜,总算是开了眼界,记得那时曲阜的门票才要一毛钱。
 
到了1980年夏天,我们开始练习“钻杆”技术了,每天大家在云龙湖堤坝上的一处平坦地方,四周插上竹竿,学习移库、倒杆技术。下半年练完路考、桩考项目后,开始为考试作准备了,每天大家都在背诵《交通规则》,什么“空车让重车、下坡车让上坡车”之类的交通规则背得滚瓜烂熟。
之后大家要去车管所先考交通规则理论,合格后再去车管所考路考、桩考。有的同学在考试中紧张,第一次没考过,还要再考一次,才能拿到实习驾驶执照。学校搬迁到汉王后,又招收了第二批新学生。
在汉王时每天放学后,有些同学就结伴去周围山上玩,汉王周围山峰很多,海拔不高,都在百米左右。每一座山上都有防空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解放军搞战备时挖掘的,有一座山的山洞特别大,也有的山洞很窄小。快毕业时,一些同学跑到照相馆留影,照片上写着“留给未来的回忆”,这是来自沛县的张艳丽提议写上去的。
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创建始末
在学校一切美好的细节都是那么令人值得回味。
苦中有乐的日子里,张艳丽、钱梅英、赵静等同学大声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玖瑰更加芬芳!”
1979年夏天我和左美玲穿上连衣裙,去照相馆中留下了青春最美丽的倩影。1979年秋天,左美玲和王君两个人第一次跑到市区烫了卷发,这时社会上刚流行烫卷发,她们就勇敢地尝试了,可是回到学校时两个人还是有些害羞地用手挡住头发,同学们还是非常欣赏她们对美的追求的,之后就有一些女同学也烫了卷发。来自丰县的王宇涛说话总是那么风趣幽默,给同学们带来欢笑。
开汽车的基本功要经过严格训练,从最冷的冬天到最热的夏天,严寒时坐在教练车厢里冻得哆嗦,等待着下一个去热身历练;夏天流下的汗水湿透衣服。历经两年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第一届学生终于毕业。尽管是在没有属于自己的校园里,但是依然忘不了校园里歌声、笑声、读书声;忘不了两年寒暑的奔波与历练,坚守初心,不辱使命,师生同心,艰苦办学,两年中虽然历经学校两次迁址,依然是借用别人的校园。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所学校的名称——徐州交通技工学校。我们是第一届毕业生,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大家考试完,拿到实习驾驶执照后,学校要求同学们找单位去实习。
1980年底毕业后,同学们被分配到各地,市区的回市区,县区的回原籍。也有一批同学,如班长张劲林、副班长唐建成、于际红、袁其兵、刘翠华被留校当了老师。
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创建始末
市区有十几个同学被分配到了公交公司,很多同学被分配到各个单位。我和车明泉、胡传福、程传勇、谈晓梅被分配到商业局下属的蔬菜公司的万通酿造厂和徐州酿造厂当驾驶员。
1981年1月,我在徐州酿造厂当了一名驾驶员,每天都要前往苏鲁豫皖地区送酱油,每到一处尤其是农村都要被很多人围观,因为那时汽车很少,女司机更是不多见。
可见,交通技校培养的驾驶员是多么受欢迎,在八十年代曾经流行一句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走哪吃哪不一般。
后来在1980年12月份,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再一次从汉王搬迁到七里沟,与徐州技工学校合并。原因是徐州市劳动局要从交通局手中收回统一管理,由劳动局主管,对外挂的是“徐州市技工学校”和“徐州市交通技校”两块牌子,但对内却是一套班子管理。
2005年,徐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徐州市建筑技术学校、徐州市商业技工学校、徐州市铁路运输技工学校四校合并,组建徐州技师学院。地址在徐州西郊丁楼。
2007年初徐州技师学院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行政建制为厅级单位,成为江苏省高等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技师学院没有驾驶专业了,只有驾驶培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留校生唐建成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当上了高级讲师(相当于副教授)。荣获2013年“徐州市劳动模范”和“中国大能手”“大国工匠”称号,2014年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唐建成取得的优秀业绩成为同学们的骄傲和自豪。
 
徐州交通技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于1990年夏天在徐州体育场举办。那一天,一些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大家还开车来到汉王的老校园参观回访拍照。
徐州交通技工学校创建始末

后来,2000年秋天,同学们又在徐州市南郊云泉山庄举办了“毕业二十周年第二次聚会”。

2021年,同学们建了“交通技校同学交流群”,我们在群里每天都能看到同学们的问候和祝福。

现在,很多同学年过花甲,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有的同学去外地与子女同住……

不知不觉毕业已经四十年了,在一百名同学中有四对结成伉俪,成就了一段佳话。他们是唐建成、谈晓梅;吕敏、张跃华;黄运玲、朱保平;孙华美、谢洪春;同学情谊永难忘记,期待着再一次同学聚会。

忆往昔,徐州交通技校尽管存在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第一批毕业生,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也见证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自己曾经是一名交通技校人。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