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文化网首页
- 散文
老屋院子里的枇杷树
•
散文 •
阅读 5003
老屋后院有一棵枇杷树,已经很有一些年成了。只要是冬天开始,树枝上就开出一簇簇白色的花来,像一盘盘白色的玉盘衬托在碧绿的翡翠上,煞是好看。每年的六七月,那一盘盘玉盘处就结出了一串串金黄色的枇杷来。不到五年,高高的树梢就窜出小院的围墙好几米了。我怕路过的人们偷摘树上的枇杷,更是怕调皮的孩子爬墙头,跌伤了骨头。所以每年只要到了枇杷成熟的时候,就搬出梯子,拿着篮子把树上的枇杷摘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也许后院那些年散养着好几只鸡鸭,土质比较肥沃,得天独厚,这棵枇杷树生长得十分旺盛。结出的枇杷味道也十分可口,鲜美清香,肉质细腻,口感滑爽。鲜嫩的枇杷不好保管,就送给左邻右舍的邻居和亲朋好友。只要是尝过我家枇杷的人们都说:“这枇杷好吃!”
说起这棵枇杷树其实很有一番来历的。四十四年前,我还在桐城城关医院中药房上班。那时,李师傅是我的指导老师。一年深秋,正值每年的霜降季节,他乘闲暇时,带我和另一个中药房同事去郊区的一个地方收集枇杷叶。他对我们说:“枇杷叶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清热止咳,还有降逆止呕作用。对一些肺热咳嗽效果十分管用。”那次,他带我们一共摘了整整十几斤新鲜的枇杷叶。回家后又指导我们用毛刷把每片枇杷叶刷干净后用洁净的水清洗。用纱布擦干后用蜜炙作中药用。在制作枇杷叶的时候,他还对我们说:“如果用新鲜的枇杷叶止咳效果也很好。那就先用毛刷刷干净冲洗,后直接剪碎叶子熬水,再捞出叶子喝也行。”
听说枇杷叶有这神奇的作用,我也在自家的后院子随手栽了一棵枇杷树。谁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那棵枇杷树成活后迅速的成长,五年不到,在那年冬天刚开始就开出了一簇簇白花来,当年六月就结出了近十斤枇杷。
那些年,我的母亲晚年一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伴轻度肺气肿疾病,一到每年的秋冬只要受凉就咳嗽不止。中药西药也吃了不少,就是不能根治。有时也怕过多的药物对她老人家身体出现二次伤害,畏首畏尾,难以选药服用。有一年秋天的夜晚,她老人家开始发病,先是咳嗽,咳痰,接着开始咽喉瘙痒、胸闷、恶心、轻度呃逆。当时,正值深夜,一时也没办法到医院确诊。我一看她老人的舌苔薄黄腻,且没有发热症状。这时我立即想起了后院的枇杷树。准备用枇杷叶熬水给她试试看。说干就干,我立即架起梯子,摘下几片枇杷叶。用刷子刷干净,用水清洗干净切碎熬水,再捞出碎叶加一点蜂蜜后给她趁热服下后,哪知没过半个小时后,她老人的咳嗽、恶心、呃逆等症状就开始缓解了,救了急。
自从这件事后,我对小院的枇杷树重视起来。每年在夏果收获季节后不久就开始给枇杷树修剪,有时在枇杷树每年的花后期,甚至在生长期看见多余的殘枝败叶也仔细修剪一番。使它枝叶常青、产量增高。
“枇杷满树琼花繁,甘香扑面春意浓。芳香自绕古坟滨,秋来尊前月光存。”
枇杷树的赞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古代的文学家、诗人们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枇杷的喜爱。颜真卿《枇杷圃》赞美了枇杷:“春风十里不如你,百花村里走一遍。只见百树吐新芽,片片枇杷声茫茫。”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枇杷树的热爱,显示出他对枇杷树的崇拜。
苏轼也曾有过“枇杷花,一朵值千金,无论红白足可凭鉴天下事”的诗句。赞美了枇杷树美丽的花朵,他把枇杷的价值比作千金,他的话让我们知道只要仔细观察,在枇杷的身上就可以反映出世间的一切美好。
此外,许多古代文学家都曾写诗赞美枇杷,其中有王子敬《枇杷赋》,写道“枇杷瀑布垂天柱,吐流芳香供人驻。季冬倒影月光新,春意沁入洞庭秦”,王安石也曾有过“花前枇杷香傲秋,苔山衣家草惊风”的诗句。
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学家对枇杷的赞美,枇杷树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象征之一。
可想而知枇杷的含义蕴涵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花朵和芬芳果实,而且是一棵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树。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的树;枇杷叶是一味好药。枇杷又是大人、孩子喜欢的一款珍贵果蔬。每年夏天只要新鲜枇杷上市,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先尝为快。
后院的枇杷树,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葳蕤。是老家的一道美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