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座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市,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一幅动人的画卷,一曲悠扬的长歌。在这里,古老的水利工程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交织出一幅生动的图景,让人无不为之赞叹称奇!
都江堰,一个响亮的名字,它代表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华,一种文化,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智慧。两千年前,李冰父子在这里巧夺天工,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这份遗产滋养了世代蜀人,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前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
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周边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伏龙观、二王庙、李冰石刻像、安澜索桥、离堆公园、文庙、玉垒山公园等景点。
都江堰景区大门红砖碧瓦,雕梁画栋,大门正上方用行书写的“都江堰″三个大字,龙飞凤舞,字字气势传神。当我们进入景区大门,迎面是一片氤氲翠绿,两旁古树参天挺拔,枝繁叶茂。
我们来到安澜索桥,它横跨都江堰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特征的景观。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之前,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索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托缆索的木桩桥改为混凝土桩……
我们走着走着,就登上了山顶上的观景台,在这里我们可观都江堰的全景。中间那个月牙型的岛屿就是鱼嘴的全景,远处是外江水闸和内江的索桥。
我们边走边观望这秀美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了伏龙观景区,俯瞰那奔腾的江水是如何被古人驯服?目睹之后才知其缘故,此时此刻不由得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赞叹!
大雨过后的都江堰,奔腾的江水由于受到堰堤的压制和管束,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每一位游客都会感到震耳欲聋。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下临深潭,是各地游客最青睐的景点。据传说李冰父子曾在此降伏孽龙,压制于离堆之下,故名:伏龙观。伏龙观现有三重殿宇,前殿正厅中的李冰雕像近3米高,是东汉时期的大型石雕像。
我们兴奋之余来到了二王庙,此庙原为纪念蜀王杜宁的庙宇,名望帝祠。南齐建武年间判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建于灌县,将原庙改祀李冰,易名崇德庙。五代以后,历代朝廷相继追封李冰及儿子李二郎为王,故后又改称二王庙。
二王庙依山而建,重重殿宇,层层迭落,布置精巧紧凑,庙脚下设东、西山门。沿石阶进门,靠正南侧立一照壁,上绘有清光绪时期都江堰流域图,往上为灵官楼,清时题写的王庙匾额悬挂楼上。进楼门上有数十石阶,而三官殿立于山顶上。
游览了二王庙后,我们来到了离堆公园内,此公园是都江堰景区具有代表性景区之一,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有川西第一名园之称。园内曲径通幽,林叠吐翠,水池喷泉。亭榭错落别致,四季皆有繁花和精致的盆栽。其中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经两三百年培育而成,独具匠心。还有一株银杏桩头,据传说为东汉末年张松种植,至今仍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紫薇花瓶、紫薇屏风、银杏桩被称为“园中三宝″。漫步离堆公园,仿佛忘记身在何处,使人留连忘返,如痴如醉。
看完公园美景后,我们步入了都江堰文庙景区,占地面积达3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余平方米,是川西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它地处城西北盘龙山麓,前望岷江,背靠玉垒山,左邻文笔山,右仰大、小擂鼓坪。奇峰列翠、古树参天,是历代奉祀孔子及儒家贤哲的祠庙……
都江堰的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物质的宝藏,更有精神上的财富。每年清明时节,放水节如期而至,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李冰父子,感念他们的恩德。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成为了都江堰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这里,可以看到老茶馆里悠闲享乐的茶客,又能听到川剧变脸的惊艳喝彩之声,同时又能尝到地道的四川美食。每一处景点都在诉说都江堰的魅力,每一声问候都透露出都江堰人的淳朴和热情。
都江堰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它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它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好客的人民。在这里每一处风景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每一条街道都有一段灿烂的历史。都江堰这个让世人瞩目、响亮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国的西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