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镇古村(7个)
1、岔河镇 岔河镇位于邳州市偏西北的中心区域,310国道从镇中心通过,270省道、岔台(岔河——台儿庄)路、林四路(林子——四户),从镇东西两侧南北延伸,泇河、运女河在镇中交叉后南流。岔河镇为邳西北水陆交通主要通道和经济贸易集散中心。
岔河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是古徐国故里,徐族人发祥地。史料中记载徐国的“徐山”即云坛山就在境内,岔河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徐王、黄石公、张良都在山水间隐居生息,死后葬于斯。境内古遗址10多处、古庙宇20余处,是苏北道佛教发源地。全国闻名的黄石公庙就在黄石山上。镇域河多,古称“洪水走廊”。
岔河镇政府驻地座落于岔河村,村庄源于明永乐年间,因西泇河与鱼沟河、小泥河在村东交汇南流而得名,故称“汊河”、“三河村”。清初演变为“岔河村”。清中期建集、建圩,又称“岔河集”、“岔河圩”。
明清时,属堰武乡黄石社。民国元年(1912年)置岔河乡驻地。民国3年(1914年)建圩,属谭家圩团管辖。民国13年改圩为村,23年建保,属六区,民国29年属六区岔河乡。1948-1953年属山东省临沂专区兰陵县六区马店乡。1953年9月属江苏省邳县十七区岔河乡。1956年3月区乡合并为岔河区驻地。先后划入区中所管辖的有岔河、邢楼、大固、东庄、思田、銮墩、黄楼、刘屯、戴庄、依宿、李圩、张庄、夏墩、良壁、岗子、郭宅等乡,区域大于今。
1958年8月全县取消区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岔河村为中共岔河人民公社委员会驻地,全境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7.3公里、总面积71.5公里,社辖20个生产大队138个生产队,25个自然村。1983年秋恢复乡村建制,为岔河乡人民政府,大队和生产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1992年8月4日邳县改为邳州市,岔河乡改为邳州市岔河乡。1999年12月18日,撤乡建镇,改为岔河镇。2001年村组合并,下辖12个村委会114个村民小组。2015年岔河人口5.5万人。
2001年镇政府行政中心东移至岔河村东的泇河东岸区域,与集市分离。2014年岔河建置邳州市经济工业开发第九园区。
2、黄石村 黄石村背靠黄石山(原名二龙山、谷山),南临戴庄镇,310国道与270省道在村中交汇而南北、东西延伸,西泇河在村东南流。
村名源于西周,徐偃王时期,此村为徐偃王遗民聚居村。并在村后黄石山西建储谷仓,晒谷场,称谷城,俗称徐王场,后简称王场(地名今戴庄镇王场村)。村后二龙山称谷子山。秦汉之际,黄石公隐居谷子山中的藏谷洞,即今称的赤松洞。黄石公与张良邂逅于圯桥自称为“黄石一片”,死后葬于二龙山上,坟上放“黄石一片”标记。张良在张家楼(今西桥头村)起兵反秦,在邳西北遇刘邦队伍并入编助刘邦兴汉业,封留侯,功成名就后,在二龙山上寻得黄石公墓,得墓上“黄石而褒祠之”,并在墓前建庙,名曰“黄石祠”,此山又由二龙山、谷子山改名为黄石山,山前村庄名为黄石村至今。黄石村坐落在显阳山、黄石山、青岗山之椅子位中心处,村前为依徐湖之水,是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故尔黄石公这位风水圣祖选为隐居和定葬之山巅。黄石东麓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重建的“黄石祠”,百姓称为“黄石公庙”。今古庙古碑八筒,古迹10余处。明清时黄石村为偃武乡黄石社驻地,所辖三十余村圩。村西有八十年代初建的砖窑厂遗址,村西偏北为缫丝厂和岔河工业园区。
3、桥头村 桥头村因村庄座落在牧猪河上的圯桥西头而得名,此村庄在1979年设置桥北与桥南2个村民委员会,但民众们仍俗称桥头村。
桥头村北靠310国道和镇政府行政中心驻地,东临牧猪河,西临西泇河,南望读书山,显阳山,东望云坛山、依宿山。村三面环山而二水绕流,人杰地灵。
秦始皇灭韩国时,有韩国贵族遗民逃难在此聚居,其中有张氏贵族在布子山前建有宅院,并建有高大门楼,百姓以此门楼命名村名曰“张家楼”。不久韩国四朝宰相之子张良,因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遂,而逃至下邳,寻得群山秀水之地张家楼而落脚,并在张氏财主家放猪和养花。在放猪之时邂逅黄石公,在牧猪河上石桥,时称圯桥,黄石公授张良兵书,并在张家楼一边放猪一边研读兵书,为报国仇大恨,他得到张家财主的支持和资助,在此“率百余人”反秦。“邳西路遇刘邦”后入编,从此从戎做军师助刘邦建汉业,村民为了纪念张良,这里遗留下较多的纪念张良的地名,如读书山、布子山、送子山、逃犯山、牧猪河、圯桥、子房床、马乳泉、寡妇坟等。
桥头村明清时属堰武乡黄石社,清中期在读书山处建有观音堂,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桥头乡驻地。1957年为岔河乡民主二社。1958年后为西桥头、生产大队、西桥头村。2000年设置桥北村和桥南村。
4、东桥头村 东桥头村因座落在牧猪河东岸和圯桥东头而命名。
秦汉之际,这里已成为村落,为圯下村。其东为何家洼(今林子村)。均为秦灭韩国时的遗民难民聚居村落,也是张良“率百人西征反秦”时的主要兵源和资助地。张良封留侯后,圯下村改称纪念张良的村,名为子房村,俗称房上村、房子村。村前云坛山区域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徐国部落土城遗址。
东桥头村前有310国道通过,南临云坛山山脉诸峰、西临牧猪河、小泥河。云坛山处明代建有“依山寺”,清初郯城大地震后,依山寺移建于东桥头村中,改称“移山寺”。
明清时期,东桥头村属堰武乡艾山社。民国元年(1912年)属岔河乡。民国37年建邳县六区云台乡,属云台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岔河桥头乡、依宿乡、岔河乡。1958年属岔河乡林子生产大队,1961年析出建东桥头大队,1983年建东桥头村,2000年后林子村与东桥头桥合并,称桥林村。
5、良壁村 良壁村在5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时代部落人居住而生息。并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壁村名源于周朝徐国徐族人的聚居。是徐国徐族人的粮仓之地。良壁土地肥沃,村东西分别有小沂水、祠水和西泇水南流,灌溉便利,称之为地沃陂良,誉为“羊(羊同祥)陂地”。徐族人在此民居分为十三陂,邳州志载“唐称十三陂遗址”。
徐偃王时期,为保粮仓和守卫北大门,这里建徐国粮城兵营。成为徐国粮丰壁垒之地,汉初由“羊陂”改名“良壁”。其中一段时期为粮城驻地,与武原城并列史册。良壁十三陂遗址均为西汉汉墓群,从出土文物和古城城墙、古井、壕沟遗址可证明,良壁是久被淹没的汉代古良城驻地。
良壁为道佛教发源地,有道佛教庙观落座其中,有唐代贞观15年建的兴化寺,元代重建名为兴化院,是苏北、鲁南地区最大最宏伟的皇家庙宇,唐代建庙时,东街巷“敬徳监工栽古槐”2行,今存唐古槐一棵,名扬千里。
良壁唐代始建集市,始称良壁集,并开启庙会至今。宋元时已为邳北巨镇,明清时集市兴隆,店铺栉比,庙宇香火十分旺盛。
明清时,属堰武乡石兰社,民国元年建良壁乡。三年建团圩,民国29年建镇,民国13年潘俊三创办县立第四国民高等小学,16年迁址至依宿,更名为国民高等小学。1940年,粟培元在村中创建抗日小学,并发展抗日队伍,培养中共党员,此后良壁多为抗日基地。新中国成立初建良壁乡,1958年后分别设建良壁生产大队和良壁村民委员会,2015年,良壁村人口7000多人,有姓氏60多姓,属邳北最大自然村。
6、石兰村 石兰村始建于秦汉之际,有民户住于村东南高台处,始称台子庄。因遭瘟疫,民户外迁,有一户用筐抬携儿子在运河岸边居住,名为台儿庄,今为山东枣庄市。又有部分居户向庄北迁居,因村后一坟堆前有石磨盘,除夕早上可现石兰花开放,又以石兰花命名,简称石兰村。宋代在村西建天齐庙,宏伟壮观,后又增建送子娘娘庙。宋末元初始逢天齐庙会。清代起集市,因临近良壁集影响,集市至清末停止。庙会迁至良壁集市,庙会由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改为三月二十七日集日,庙会兴旺至今。
明清时期,石兰为石兰社驻地,辖方圆15村之多,为石兰最兴旺时期。民国元年属良壁乡,1976年石兰从良壁析出,分别建石兰生产大队和石兰村民委员会,辖石兰、刘家和盛家三个自然村。
2000年村组合并,改名为盛家村,辖谭墩、刘家、盛家、石兰四个自然村。村东有土高台子,为新石器文化遗址,今村部建在天齐庙遗址上,村南有一坟堆,坟前有大户碑一座,传为清时石兰社首位社长之墓。
7、楚墩 村民由来,传说隋代有响马尤通在村中居住,村民无忧无难,故得名“无难庄”。后因拦截皇粮被官兵剿除,故又称“除村”,不久又有难民在村边土墩上建村落,又称除墩,后演变为楚墩。明末清初村中建观音庙,清中期遭大旱,村民搭台建刀架,禁床禁食跪拜求雨,有巫夫上刀山、下火海,手与背搓火红铁链子求雨多日而下雨,故多相传而影响至今。
明清时属偃武乡石兰社,民国时期属良壁乡。1958年建立楚墩生产大队,辖颜家、宋家、楚墩三个自然村,1980年颜家、宋家析出为颜家生产大队,辖区缩小。1983年复置楚墩村,2000年后楚墩村、颜家村合并,名为颜楚村至今。
楚墩村地下石膏资源丰富,分别建有三个石膏矿,即富兴、富达和岔河石膏矿,2010年停产。
评论列表(1条)
均是我主编的《岔河镇志》′